观点网2月20日晚上8点,坐落于长宁区新华路番禺路口的上海影城相比往日显得格外安静。偶有路过的市民顶着彻骨寒风,在影城前的广场上驻足合影。
走进影城,售票处前的电子屏幕上已经没有了排片,原本影片位置上打上了“来日再见”的标语。
然而,影厅内却是另外一番场景。
千人放映厅内几乎座无虚席,大银幕上放映着最后一场电影《我们的冬奥》。
晚上9点电影结束,半个小时后,上海影城正式熄灯歇业。
从2月21日起,这座陪伴上海市民度过31个春秋的影城将启动更新升级。
影城记忆
据观点新媒体了解,上世纪80年代,为了推动中国电影的国际交流、振兴电影产业,在吴贻弓、谢晋、张瑞芳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的倡议下,上海国际电影节应运而生。
而作为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影院,上海影城的建造计划也被提上日程,于1987年奠基,1991年12月建成开业。
据上海影城前副总经理王佳彦回忆:“上海影城刚开业那几年是当时全中国各方面条件最好的影院。因此在当时接待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相关人员参观后,对方看到上海影城优质的设施配置,认可上海确实有举办国际性电影节的条件,才有了之后的上海国际电影节。”
随着1993年10月上海国际电影节成功举办,此后上海影城成为历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会场。每年6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影迷来此进行“电影朝圣”,一批中国电影人的作品和名字也从这里开始,为世界知晓。
过去31年间,上海影城先后接待中外来宾近百万,举办过金爵奖、亚新奖、纪录片奖、动画片奖、传媒大奖等各类见面会和发布会近千场,逐渐成为上海对外的一张“文化名片”。
据观点新媒体了解,上海影城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共有9个风格迥异的电影放映厅。在上述9个放映厅中,最为人称道便是1号放映厅,即千人放映厅。
此前在2014年时,上海影城曾对1号厅进行过一次改造,升级后的1号厅拥有11000多立方米的巨大建筑空间,可容纳1058个座位。影厅内不仅配备了的杜比全景声系统,还是采用了三基色激光放映机(当时全球仅有的两台商用激光放映机),一度成为彼时亚洲最先进的影厅。
2016年,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国内公映,当时全球支持4K+3D+120帧这样观影顶配版本反映的影院不过5家,而有着1号厅位的上海影城便在其中。
鉴于1号厅的规模和良好观影体验,它也常是中外大片首映礼的首选。例如目前中国影史票房第一的《长津湖》,便是在千人厅中举行上海首映礼。
焕新升级
伴随着上海影城的熄灯歇业,有人感叹“灯灭了,第一幕结束”,也有人期待“第二幕开启,灯光再次亮起”。
从2月21日起,上海影城将启动更新升级。根据上海影城焕新方案显示,未来千人影厅不但会被保留,而且将以打造“最美首映厅”为目标。
此外,秉承与影迷“无边界”交流的设计理念,影厅前的休息区将成为充满电影文化元素的“城市会客厅”,与新华路上梧桐成荫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原本高差较大的广场台阶,在改造后将优化为平缓的露天空间,吸引更多人来这里与电影艺术对话。
据了解,上海影城此次焕新工程,主要源于母公司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于2019年的一次调研。
据王健儿透露,当时调研的是一家年代久远的日本电影院,该电影院引进了一家小型水族馆,通过高科技将水循环的成本大大降低,尽管水族馆规模不大,却吸引了许多亲子人群,他们会花数小时待在影院,将影院“非票”收入大大提升。
这样让他意识到,上海影城的下一步改造应当是颠覆式创新,即在流量变现的方向上提出影院+模式,在影院中增加多元业态,打造成为线下娱乐消费入口、城市居民生活的第三空间。
据悉,上影集团旗下61家自营影院,2019年观影人次达到1900万,除去票房收入之外,客单收入为4元左右。假如客单消费每人次增加1元,那么就意味着增加2000万元的收入。
此后,随着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长达半年的停摆期,让他更加感受到影院业态创新的重要性。
2020年6月,上影集团发布《“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将目光瞄准内容创新和产业创新。王健儿表示,新战略的推出是希望主动突围,在今后五年打一场“主动仗”。
所以,在此次焕新工程中,除了观影体验全面提升之外,焕新后的影城将以电影艺术元素为特点,发力首映、首秀、首发,与街区联动探索高品质、开放性的城市电影文化空间,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同时,还将探索“影院+”多元化业态融合及创新运营模式。
根据上影集团旗下上市平台上海电影的半年报,2021年上半年,公司不断尝试“影院+”模式落地,为影院引入创新运营模式,增加消费场景及业态,未来将尝试脱口秀、剧本杀等业态与影院空间的融合,继续探索影院空间多业态融合的场景化运营模式。
后续上海电影还将继续做好观影人群的社群运营,通过观影活动等形式不断拉新,并结合卖品品类创新及原创文创产品等产品线上平台售卖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公司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商业志 | 传统正在被改变,变化与融合中的商业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