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生不息的戏曲活力与创造力,在这里迸发

“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正在见证青年戏曲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程,这是新时代戏曲活力能量的展现。”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谷好好如是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文汇报社共同主办的“2021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于今天起至16日举行,10余部小剧场戏曲作品将集中亮相。

2015年,“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横空出世,今年是“小戏节”升级为“国字号”的第三年。327部申报剧目、近70部演出剧目,可喜数字背后是平台七年来的成长与历练。展演平台、孵化基地、实践场所,“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身兼数职,为全国青年戏曲人才提供一展身手的好机会,一批优秀作品更是从上海迈向国际。与此同时,今年的演出场所从位于“演艺大世界”核心区的长江剧场延伸至宛平剧院,助力推动上海成为好戏源头和戏曲传播码头,进一步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不断吸收新成员,大胆探索创作边界

全国小剧场戏曲的创作热度有多高?从展演的申报数据中便能一览无余,今年展演共收到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96部作品,剧目数量比去年上涨41%,申报剧种超过40个,首次出现在申报名单上的有近20个,如汉剧、蒲剧、上党落子、姚剧、潮剧、青阳腔、曲剧、赣剧、茂腔、碗碗腔、唐剧、临县道情、川北灯戏、吕剧、泗州戏、推剧等。最终,京剧《小吏之死》《一坛金》、昆剧《白罗衫》、淮剧《秀才·审妻》、滇剧《粉待》、蒲剧《俄狄王》、粤剧《金莲》、黄梅戏《美人》《蓝袍先生》、豫剧《南华经》、梨园戏《陈三五娘》入选,其中蒲剧首次登陆展演。

作为我国古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蒲剧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抒发慷慨激越的情绪,注重做工,善用特技表现人物。此次甫一亮相,蒲剧就带来令人惊喜的作品——《俄狄王》。改编自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剧目从舞台表演样式出发,冲破了传统戏剧时空观念,在保留原著“锁闭式”结构的同时,进行了本土化解构,巧妙保持戏剧情节与节奏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在剧情当中,作品淡化了原作中的神话色彩,用夸张的手法引出悲剧的内在原因,即所有人物本身性格缺陷、思维方式以及行为做派的互相影响与发酵。

类似大胆的舞台探索在本届展演中处处可见:京剧《小吏之死》以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为蓝本,采用独脚戏的形式演绎文学名著,以喜剧的手法刻画九品小吏余丹心这一小人物的微妙心态,乐师们还要在现场搭腔对话,忽而说扬州话,俏皮诙谐,忽而念韵白,气势威严,充分运用京剧假定性原则,营造出独特的喜剧气氛;源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的黄梅戏《蓝袍先生》借剧种灵活的表演风格,在黄梅戏传统音乐上加入流行音乐元素,展现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变幻人生;豫剧《南华经》取材于《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和《大劈棺》,按照戏曲极简主义的美学原则,回归戏曲一桌二椅的传统,以传统程式表演映射当下的男女情感……

新鲜血液涌动,青年戏曲人接连登场

“作为唯一一个戏曲小剧场的国家平台,展演已经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表示,“展演释放青年戏曲人才创造性的同时也满足了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展现出演员积蓄力量、观众赓续新人的喜人景象,为传统戏曲文化的守正创新提供了很好的窗口。”当代戏曲的创新探索离不开年轻戏曲人的参与,他们也始终是展演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据京剧《一坛金》主演鲁肃介绍,该剧从演员、导演、舞台以及唱腔设计都是80后、90后。在小剧场,舞台虽小,主创虽少,但作品呈现和戏曲配置绝对不马虎。以《一坛金》为例,虽只有五个演员,但涵盖了生旦净丑四行,流派也囊括了“麒派” “言派”和“张派”。剧本也颇具新意,从史书《齐乘》中汲取灵感,讲述范仲淹年少在醴泉寺读书时,曾在寺中地窖内发现一坛藏金,但他不为钱财所动的故事,为观众呈现北宋名臣不为人熟知的一面。

值得关注的是,展演的愈发火热也带动着戏曲人的创作热情。青年编剧屈曌洁已经参加了三届展演,每次都带着新创作品入选。今年她继续带来其擅长的女性题材作品,以黄梅戏《美人》塑造“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的立体形象。与此同时,创排近半年的昆剧《白罗衫》将首度亮相交予了本届展演。“一次偶遇,两件罗衫,日光下并无别事”,在老剧本珠玉在前的情况下,将昆剧经典化作小剧场剧目并非易事。在导演丁芸看来,小剧场戏曲不再以叙事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一连串片段激发观众共鸣。新作从徐继祖的视角出发,着重表现他在情与法之间的彷徨与挣扎。

“通过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的活动品牌,青年戏曲人和青年观众正在成为戏曲发展的主要实践者、推动者。”谷好好表示。不断拉近与观众群体的距离始终是展演的宗旨之一,随着演出拉开大幕,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出品的“戏曲宝宝”微信表情包也随之上线,力图针对Z世代观众,以更加活泼俏皮的方式推介传统戏曲——以各色行当角色的卡通形象,生动诠释“看戏去”“我来也”“棒棒哒”“告辞”等,令人忍俊不禁。(记者 王筱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