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升当代文化创新力 探寻艺术创作新道路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也掀开了崭新的篇章。12月3日,“百年荣章 时代有我”2021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来自文化界的有识之士共聚南海之滨,共话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篇章,共同探讨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

守正创新,要在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上扬正气、发新意;守正创新,要在艺术本体和艺术规律上守正道、开新路。文化论坛现场,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担任主持人,与其他专家学者共同以“主旋律的文化实践与繁荣”为题展开探讨。

紧跟时代提升创新力 构建当代艺术话语体系

在第一个议题“坚守文化正道 构筑时代记忆的当代文化崛起”的研讨中,主持人张晓凌首先概况性的介绍了中国文化创作的现状,“大家知道中国文化创作进入了繁荣期。我们每年的展览数量和参与创作当代美术的群体,都是全世界最大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个如何理解我们时代的问题。”

如今,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造就了热闹非凡的文化市场,张晓凌认为:“当代中国艺术创作处在一个繁荣期,有宽度但是缺少高度。也就是说引领时代发展的大师、巨匠式的人物,在中国当代美术界是比较少的。但我们非常期待引领时代、能为中华民族文化代言的人可以在这个时代产生。”

尽管当下的文化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张晓凌仍然表示,中国当代艺术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我们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资源,其次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在全世界来讲也是独一份。”

正因为有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很多难以复制的当代经验,“这个经验是我们今天创作的重要思想之源、文化之源,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如果艺术家不能依托于这个重要资源来创造中国当代文化,我觉得是辜负了这个时代。”张晓凌说。

在圆桌研讨的第一个议题中,中国国家画院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天民首先发言。在高天民看来,“主旋律的文化发展”中的主旋律就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方向,也就是主脉、正脉。

高天民认为,中国美术在当下的任务是要开创属于自己的话语方式。“因为只有找到自己的话语方式,中国美术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在我的理解中就是已经到了经过前面一百多年的积淀,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甚至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到了一个创新的历史关头。”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吴冰在发言中表示,一直以来艺术品的最终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形成的方式有关。当下依托于大学教学与市场优势,艺术品市场稳步发展。而将来艺术品的经济价值,希望能够在受众接受的范围内有序发展,并逐步创新文化业态。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明则认为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虽然现在社会文化发展非常繁荣,(我国)经济水平居世界前列,但是艺术创作有没有跟经济发展相匹配,可能在数据上面体现的还不是很明显。作为美术工作者来说,应该更加重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高质量和创新性发展。”

承接艺术创作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崔树强在发言中就书法的发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只把书法看作是一个视觉形式,这就导致了创作过程中会过分强调视觉化效果,而忽略中国书法本身涵养心灵的作用,就会过分强调艺术性而弱化了文化性。”

“如果当代书法只剩下技术的话,我想这该如何与晋、唐、宋这样的历史高峰对接?”崔树强说:“任何艺术当然要有技术手段、有物质材料、有技巧形式,但是这些不能成为艺术的核心所在。”在他看来,书法不会因为实用性的减弱而退出历史舞台,崔树强教授希望更多的年轻一代能够了解书法,让书法可以融入到更多当代人的生活中,“我想这应该是中华文化复兴一部分。”

《中国民族美术》学刊副主编付爱民在研讨中分享了自己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我做了30年的调研,30年来我研究的是看与被看的关系,就是各个民族地区各种传统文化的变迁过程。我们做了一个假定,假如说我们这一代的学者和艺术家和文化产业没有全球化铺开的话,下一代就不会有足够的年轻人对这个领域有兴趣。因为只有市场的流量足够大,下一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愿意进入这个领域并投入他们的青春成本。所以我个人觉得重要的还是要回到中国艺术自己语言里面,才能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加精彩。”

守住“技”与“道” 在传统文化脉络中寻找新道路

在圆桌研讨的第二个议题中,围绕“守初心、铸匠心 时代引领下的文化创作”主题展开讨论。张晓凌院长强调:“首先要守住我们的精神原点,第二我们要有工匠精神,一个是技一个是道,这两点非常重要。”

率先发言的嘉宾是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唐勇力,就“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展开论述,“中华文化的发扬、传承的核心问题还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自身的绘画语言的创新跟发展,这个非常重要。中华民族文化历经五千年发展到现在,最需要继承的核心问题就是民族绘画语言。”

此外,唐勇力还谈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课题。他认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一批又一批好老师的引导,一个学生的成长更需要好老师的引导。在高速发展的数字新时代,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努力与探索的引领者,带领当代年轻人共同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下去。

接下来发言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书法美术摄影委员会副会长、西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唐天源以前不久河南卫视火爆出圈的文化节目为例,探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课题,在赞同其传统文化创新视听表达的同时,提出了艺术家要摆脱“圈子文化”,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画像为人民立传、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上海市书协副主席、华东师大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张索从语境变化的角度,探讨了书法的传承问题,在文言文跟白话文的转换中,涉及到的是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书法教学中有效落地问题。为此,张索认为需要重视比如格律、平仄、对仗等古汉语的培养和教学,“学习诗词题跋、经文导读等等,都是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地问题。”

深圳大学教授邹明在发言中谈到的是艺术创作中的精神感悟,“我的绘画里一直坚守着画江南水乡的题材和内容,因为我认为江南水乡或者老房子跟我的精神很契合。在我的心目中老房子不只是物理空间,更是承载了很多时代痕迹,有很多让我感怀的东西,这个也是我愿意把初心留在这样的一个题材上面的原点。”

邹明坦言,作为一个中国水墨画的践行者,一定有自己的方向,“要守住初心、要有匠心的态度跟情怀,对待中国艺术跟文化,这样的坚守才可能越来越有意义。”

“人文主义思想在前,绘画在后”,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顾平谈到绘画时说,“我们讲六朝文化诞生,无论绘画、书法都是中国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对于唐宋元明清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跨越唐宋看一看魏晋,看一下士者风范。看一下《兰亭序》,我认为这都是中国人对自然山水最美好的赞歌。”

“当由这种传统绘画演变接纳当今时代,我们每一个个体,散发出来的艺术光芒我认为都是当下的,也都是传统的,并都是对这个时代的记录。”顾平说。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到原点”,张晓凌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回看西方当代艺术的形成,实际上也是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以及传统哲学的内容,再逐渐创作形成。因此,在当代文化脉络中寻找新道路,努力创造一流的中国当代文化,是我们今后文化创作的重要议题。”(张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