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新规发布已有月余,强监管之下,银行信用卡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改善,规范经营是否对信用卡分期业务造成冲击?告别高速增长,进入了存量竞争阶段,防风险前提下银行信用卡如何才能走好精细化路线?

信用卡新规发布已有月余,强监管之下,银行信用卡业务中存在的“睡眠”卡数量过剩、息费展示模糊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据了解,当前已有光大银行、上海农商行、沭阳农商行先后发布公告表示“将停用长期睡眠信用卡”,也有多家银行将此前较为模糊的息费展示界面改为较为清晰的年化利率展示方式。

加快清理“长期睡眠信用卡”

银行对长期睡眠信用卡的清除力度正在不断加强。调查发现,当前已有光大银行、上海农商行、沭阳农商行先后发布公告表示“将停用长期睡眠信用卡”。

上海农商行近日发布《关于停用我行睡眠信用卡的公告》表示,将对长期未激活、长期未发生主动交易等情形的睡眠信用卡停止用卡服务。据悉,上述调整将于10月1日起陆续实施。上海农商行表示,若持卡人需保留用卡服务,应于10月1日前主动用卡。

较早之前,沭阳农商行、光大银行也均发布公告表示“将停用长期睡眠信用卡”。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的《关于停用长期不动卡的通知》称,根据监管部门相关要求,该行将陆续对客户名下长期不交易卡片暂停用卡服务。

睡眠信用卡是指连续18个月以上无主动交易且当前透支余额、溢缴款为零的信用卡。此举也是落实银保监会、央行7月初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所提的“长期睡眠信用卡数量占本机构总发卡量的比例在任何时点均不得超过20%”这一要求。

在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看来,《通知》强化睡眠信用卡动态监测管理,严格控制占比,连续18个月以上无客户主动交易且当前透支余额、溢缴款为零的长期睡眠信用卡数量占本机构总发卡数量的比例在任何时点均不得超过20%,超过该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新增发卡。规范发卡数量有两个好处,第一是防范过度办卡,第二是促进银卡从粗放式信用卡管理进入到精细化运营阶段,打破唯数量论的评价体系。

分期业务息费展示不再“躲猫猫”

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在便利群众支付和日常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银行存在经营理念粗放、服务意识不强、风险管控不到位、侵害客户合法权益等行为。在投诉黑榜中,信用卡分期业务中利率展示普遍存在“不明示、不易懂”等现象、“因高额息费虚假宣传误导”屡次被持卡人诟病。

为严格落实《通知》中提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分期业务合同(协议)首页和业务办理页面以明显方式展示分期业务可能产生的所有息费项目、年化利率水平和息费计算方式这一监管规定,调查发现,已有不少银行将此前较为模糊的息费展示界面改为较为清晰的年化利率展示方式。

例如,一家股份制银行在信用卡分期业务下方标注,息费由系统实时测评,本次交易以单利计算的近似折算年化利率为16.22%,而该行此前仅向持卡人标注手续费等信息。

明示信用卡分期年利率的举措一方面能够响应监管号召,另一方面也能有助于持卡人更好地了解银行产品,保护持卡人的知情权,不过,从上述案例来看,明示了信用卡分期年化利率后,也将在无形中对“消费冲动”起到一定遏制作用,此举是否会对信用卡分期业务造成冲击?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认为,对于此前就规范经营的银行而言,明确年化利率对信用卡分期业务的影响有限;而对于此前频繁利用诱导话术吸引用户开展分期的银行而言将会带来冲击。长远来看,规范展示年化贷款利率将使得行业正本清源,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精准数字化营销成发力方向

近年来,受大环境、共债风险上升影响,信用卡贷款不良攀升也较为显著。央行最新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26.76亿元,环比增长7.71%,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09%。

信用卡行业观察人士董峥表示,“虽然2021年四季度该数据降到了860.39亿元,但是2022年一季度再度回升超过920亿元,并创出季度新高,表明2022年信用卡风险态势依然严峻”。

未来,在防风险前提下走好精细化路线是银行需要直面的问题。正如苏筱芮所言,信用卡业务已从规模增长逐步转向结构调整阶段,未来消费金融竞争是场景之争、生态之争,下一步,信用卡是否能担当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角关键在于银行能否抓住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将自身各业务条线整合完善,打造开放生态圈的同时做好精细化运营。

信用卡细分赛道“下半场”,如何抢占市场发展高地?在近期披露中报的同时,亦有多家银行透露了信用卡业务转型方向,无一例外,各家银行都将目光瞄向了零售、数字两大领域。

针对年轻客群,平安银行创新升级“平安悦享”白金信用卡,聚焦年轻客群消费场景,满足年轻人多样的消费及权益需求。招商银行提升了智能化服务水平,从“客户找服务”升级为“服务找客户”,以金融科技为驱动,在客户需求出现时主动唤起,全面提升服务交互效率、体验与价值。

“银行未来可以按照更精确的利率把人群进行分类。”王蓬博认为,同时和地面场景去结合,要建设出相应的专业团队,发现持卡人的痛点在哪,这样才能通过数字化营销、人均分类等“打标签”的方式去调整利率,然后进行产品设计(宋亦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