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冲刺实现“双碳”目标再“加码”。8月23日,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在综合考虑申报地方工作基础、实施意愿和推广示范效果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23个地方入选气候投融资试点,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探索一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刘友宾表示,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支持和指导试点地方建立各相关部门间的工作协调机制,积极培育具有显著气候效益的重点项目,加强对碳排放数据质量的监管,积极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同时定期组织对试点工作进展和成效进行总结评估,及时梳理试点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探索一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何为气候投融资?根据《通知》的定义,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吴微表示,此前资本市场上就存在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通过金融工具促进绿色发展的手段。此次公布气候投融资的试点,未来可能会获得针对气候投融资方面政策的支持。

“双碳”目标下,气候投融资成为新的赛道,而气候投融资的实现,也与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紧密相关。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市场中交易产品的“主角”是碳配额,即政府分配给热电企业等重点排放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减排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可以在碳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剩余配额,而排放超限的单位就得花钱购买配额。

由此,碳排放权配额可以直接上市交易转化成“真金白银”,也便具有了融资质押物的属性。“企业通过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来实现收益变现可能会需要较长时间,而通过气候投融资将配额的潜在收益权作为抵押品去获得融资,丰富了企业的融资手段,也更加快速。”吴微说。

融资手段的丰富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资金不足已成为推进“双碳”工作的一大瓶颈。“要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目前仍然存在巨大资金缺口,所以在这个阶段,气候投融资在整个碳中和变革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说。

吴微表示,目前大部分的低碳技术在发展初期可能面临着发展成本较高、投资的回收期较长的问题,以风电项目为例,一个风电项目可能要一二十年时间才能够收回投资成本。这种情况下,企业到金融市场上以市场利率进行借贷的话,可能少有企业愿意投资。通过气候投融资的手段,可以帮助企业获得合适利率的信贷,可以更好地促进低碳技术的投资和应用。

气候投融资还有助于解决碳交易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成交量还不高,主要以大宗商品交易为主,愿意为绿色低碳项目融资提供低利率的投资者也比较少,整个市场的流动性比较低。“通过金融手段以及合适的市场机制,有望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碳交易中,给整个市场提供流动性。”吴微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