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业行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资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50余家上市物业公司借助资本的力量完成规模跃升、业务结构升级以及业绩的飞速增长。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初至9月16日,共有11家物业服务企业成功上市,已递交招股书正等待上市的物企有24家。中指研究院预计,到年末上市物企将突破70家。
不过,今年以来多家物企首次冲刺IPO失败,给物企上市热潮泼了一小盆“冷水”。新力服务、禹佳生活服务、世纪金源服务等中小型物企都没能在招股书有效期内成功上市,不得不重新递表。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理性回归,行业估值也面临着整体回调。
物企获批上市进度放缓
9月16日,阳光城发布公告称,公司经营管理层经审慎决策,决定终止筹划阳光智博发行 H 股股票事项并撤回相关申请文件。此前,阳光城曾宣布将用旗下物业板块阳光智博生活服务100%股份战略换取万科旗下万物云4.8%的股份。
在阳光智博主动放弃上市计划的同时,还有另一些企业在冲击上市过程中无奈折戟。
今年9月初,港交所网站显示,新力服务的上市申请书已变为“失效”状态。未能在6个月有效期内获得通过,这意味着新力服务第一次冲击IPO以失败告终。
但新力服务并未放弃上市计划,其回应称,公司上市进程目前仍在按计划推进中,会根据港交所的规定和指引更新上市申请资料,申请资料更新好后会及时重新递交港交所。此次申请资料失效不会影响公司的现有计划,具体更新时间以港交所网站公布为准。
对于上市申请资料失效的原因,新力服务指出是因审计报告有效期届满,属于正常现象。不过,业内仍有传言称,新力服务将终止上市,卖身龙湖智慧服务,而新力服务对此予以否认,表示公司已经更新数据,只是目前在港交所暂未更新。
事实上,物企上市申请失效并非个例。
已上市的融信服务是在今年6月第二次递交招股书后才顺利登陆资本市场。而仍在排队的企业中,除新力服务外,禹洲集团旗下的禹佳生活服务、世纪金源集团旗下的世纪金源服务首次递交的港股IPO申请都在今年先后面临失效,两家企业也都马上提交了新的资料,继续“闯关”港交所。
相较于物企争相申请上市的“热情”,港交所的审批则越来越“冷静”。根据克而瑞物管统计,2020年1-9月初上市的6家物企从初次交表到成功上市平均历时171天,而2021年同期的11家物企平均用时207天,审批节奏同比延后36天。以此估算,仍在排队的物企或将在年底至明年初集中上市。
待上市物企规模多为中小型
近年来,借助资本红利,物业行业迎来了快速增长的黄金期。
贝壳研究院策略研究分析师郭翰表示,2021年是行业的收购整合大年,依据各新上市物企公告,募集资金普遍超过六成运用于收并购、市场外拓等规模扩张手段。
其中,大型物企往往能获得更高的融资金额,也就更有利于规模扩张。据克而瑞物管统计,2021年8月,物业行业新增收并购17起,涉及金额11.43亿元,碧桂园服务、世茂服务、龙湖智慧服务、融创服务等在管规模超过1亿平方米的企业是8月收并购的主力军。
“大鱼吃小鱼”甚至“大鱼吃大鱼”不断出现,而中小型物企不仅要与同梯队企业捉对厮杀,还要面对头部企业的挤压,压力越来越大。广发证券研报指出,今年上半年,龙头物企在收入与业绩增速上均全面超过非龙头,马太效应显著。
大规模的企业市场估值也显著优于普通企业,克而瑞分析人士表示,规模越高的房企,在市盈率和营收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
从规模来看,放弃上市的阳光智博以及第一次申请上市未能成功的新力服务、禹佳生活服务、世纪金源服务等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据贝壳研究院统计,50家上市物企截至今年上半年的平均在管面积已达到1.108亿平方,而前述未上市物企中规模最大的是世纪金源服务,其截至今年4月30日的在管总建筑面积约为7020万平方米,并未达到已上市物企的平均水平。
再来看目前正在等待聆讯的全部24家物企,其中仅有长城物业截至2020年底的在管面积超过了1亿平方米。据克而瑞物管统计,24家待上市物企于2020年年底的在管面积均值为2623万平方米,整体规模偏小。
随着上市物企数量的增多和行业整合的加速,资本市场对于物企的评价指标越来越完善和严格,港交所还在今年调高了上市门槛。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未来中小型物企上市的难度可能会有所加大。
行业整体估值回调
行业分化加剧的同时,随着资本市场回归理性,物管行业整体估值也面临回调。
据克而瑞物管监测,2021年8月恒生物业指数涨幅为-3.69%,物业板块整体涨幅-1.54%,而同期恒生指数涨幅为-0.32%。
近期,摩根大通发表研究报告称,上半年中国物管股业绩表现无大惊喜,而自7月底以来,行业股价亦在区间横行。该行对短期表现看法审慎,相信至年底,甚至明年1月前,都是维持区间横行的表现,并且该行全线调降了物管股目标价。
高盛则在研报中表示,展望将来,相信大部分高盛有覆盖的物管股盈利能力将缓慢下行,主要因为外部增长积极将令利润摊薄,同时在数码化及新业务上的持续投资短期不会带来很多盈利。此外,人工成本持续提升,加上监管环境趋紧,将是影响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随后的9月15日、16日,港股物业板块连续下挫,多只物业股股价跌幅超过10%。
在经历过2020年的“春风得意”之后,物业股在今年不可避免地走向回调。于是继地产回购潮之后,主流物企也开始了密集的回购护盘行动。9月以来,碧桂园服务、融创服务、世茂服务、宝龙商业等物企都曾回购股份,表现出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增强投资者信心。
从整体行业来看,克而瑞分析人士表示,资本市场的回调有助于挤出行业内的水分,而一个相对理性的资本环境,将更有利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企业需要坚守和锻造服务能力,才能赢得时间的复利。(记者 安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