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也说“能文能武李延年”——李延年展现了哪些指挥素养
随着电视连续剧《功勋》的热映,“能文能武李延年”的形象深深地刻在观众脑海里。作为一名基层政治干部,他不仅善于解思想疙瘩、鼓官兵士气,又能够身先士卒打硬仗、施计用谋打巧仗,还能够因敌因地灵活用兵、因时因势创新战法,体现了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优秀的指挥能力,为指挥员提升指挥素养提供了活的教材和样板。
吃透上级意图。毛泽东同志说,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在营里召开的作战会议上,李延年最后一个发言,却一语道破营里的作战意图。李延年之所以能够正确理解上级意图,源于他对地形和敌人作战部署的认真研究,源于他对敌人火力配置和我方兵力特点的了然于胸,源于他对上述种种情况联系起来的周密思索。正是因为吃透了上级意图,才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战斗全程,提出火力侦察和袭扰的建议,为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和夺取战斗主动权奠定了基础。正确地理解上级意图,不仅是坚决执行上级决心的前提,也是积极主动、灵活用兵的基础。正如攻打346.6高地,快速夺取高地是进攻战斗的目的,谁打主攻、谁打助攻是兵力分配问题,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吃透了上级意图,七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助攻打成主攻,出敌不意地快速拿下高地,很好地实现了上级决心。
善于施计用谋。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作战中,李延年非常善于施计用谋。如,进攻战斗发起前的火力袭扰,是典型的“佚而劳之”。又如,带领6名“解放战士”实施锄奸行动,是典型的将计就计。再如,防守346.6高地时成功利用地形实施反冲击,又有“诱敌入彀”的影子。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机械化强敌,李延年深知不能与其硬碰硬。观察地形时,他敏锐地发现可以利用的雨裂沟,遂大胆决定将主要防守兵力撤下高地,埋伏于山腰,呼唤上级炮火覆盖后,再由下向上实施卷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现代战争中,施计用谋从未过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就采取了典型的“战略欺骗”,诱导德军错误认为盟军的主攻方向在加莱。1982年的“贝卡谷地空战”,以色列军队利用无人机诱使叙利亚军队雷达开机,使其地空导弹阵地暴露,与进攻346.6高地前火力袭扰的作用如出一辙。无论战争发展到何种程度,战争形态演变成什么样子,通过施计用谋打巧仗永远不会过时,正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因敌灵活用兵。“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攻打和防守346.6高地的战斗中,李延年抓住了“因敌灵活用兵”的精髓。其一,成立狙击小组,打击重点目标。七连副连长的牺牲,让李延年发现敌人狙击手的存在,也启发他“用同样的方式对付敌人”。在接下来的防守战斗中,李延年决定成立狙击小组,重点打击敌人的三类目标:一是敌人的狙击手;二是敌人的指挥官;三是敌人的重机枪手、火箭筒手和小口径火炮炮手。很好地缓解了由于通信中断造成的上级炮火无法支援的问题,有效削弱了敌坦克战车的进攻威力。其二,梯次设置防线,增强防御弹性。在兵力损失严重、上级支援难以通过封锁区的极端情况下,李延年决定在阵地设置两道防线,并用交通壕将两道防线连成一体,有效躲避了敌人的火力杀伤,大量消灭敌有生力量,抗住了敌人一波又一波冲击。
发挥力量优长。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一个连队指挥员所能掌握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这就尤其要求指挥员必须发挥好手中武器和各类人员的战斗力。作战中,李延年曾两次重组作战力量。一次是成功顶住敌人第一波进攻后,部队伤亡较为严重,李延年将八连、九连进行了整合。一次是防御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刻,部队伤亡极为严重,他把三个连队的剩余兵力重组成“泰山连”。两次力量调整都是被动情况下的主动之为,时间点非常关键,为最大限度发挥这些作战力量奠定了基础。战斗中,如何有效调动鼓舞官兵斗志,也是发挥作战力量优长的关键。除了借小安东开小差事件做战前动员、用战斗日志调动大家立功杀敌热情之外,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李延年知兵懂兵。正是因为了解每名官兵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才能有效发挥每名官兵的优长。同时,官兵也由于被认可和信任,战斗激情更加高昂。现代战争,指挥员掌握的各类作战力量越来越多。但要用好这些力量,熟悉每一类作战力量的优缺点、了解每一种武器装备的战技性能,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李延年之所以能展现出色的指挥才能,根本在于他的研战知战。正是善于钻研,才让他对敌人特点、我军优长悉数掌握;正是肯动脑子、爱琢磨,才让他遇到困难不慌不乱、处置情况从容不迫。这也启示我们,要解决“两个能力不够”“五个不会”等问题,指挥员必须加强学习研究,真正做到研战知战懂战,切实把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搞清楚,才能真正提升指挥能力,增强打赢现代战争的实际本领。(■侯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