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目标稳步推进,百亿定增顺利获批!近日,中国电建(601669)(SH601669)利好消息不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其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公司Q3业绩保持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归母净利润25.13亿元,同比增长超17%。截至三季度末,中国电建2022年已实现营业收入3965.13亿元,完成全年营收目标的78.5%。随着后续新开工项目的增加,公司预计将顺利完成全年目标。

另一方面,中国电建百亿定增顺利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为公司新能源与抽水蓄能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多家券商指出,中国电建具备全产业链优势和前期积累,不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望充分受益新能源产业发展提速。

业绩稳定增厚,全年营收目标已完成78.5%

整体来看,中国电建前三季度稳定增长趋势不变,经营效益再创新高。尽管前三季度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速相较上半年有所放缓,但这主要是由于一季度与控股股东进行资产置换,对数据口径造成了一定影响。若排除相关影响,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为6.25%,比上半年提高了0.1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中国电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不断提高,利润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中国电建共实现归母净利润86.15亿元,同比增长18.6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69.92亿元,同比增长14.1%,相比上半年提高了4.89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2022年1~9月),中国电建已累计新签项目5962个,新签合同金额达到7730.28亿元,同比增长48.49%,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注入强劲动能。进入十月,中国电建又接连披露两项重大工程中标信息,中标金额分别达到106.04亿元和75.36亿元,彰显市场领先的竞争力。

目前,公司合同订单充足,随着下半年新开工数量不断增加,预计中国电建将顺利完成全年经营目标。中国电建2021年年报曾披露,公司计划在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5050亿元,新签合同金额达到8600亿元。从前三季度数据来看,中国电建已分别实现上述目标的 78.5%和89.9%。

百亿定增获批,助推公司新能源转型

近年来,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成为企业开辟全新增长曲线的热土。中国电建作为全球清洁低碳能源、水资源与环境建设领域的引领者,亦紧追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

不久前,中国电建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申请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将有力推动公司新能源战略转型。根据其定增预案,中国电建拟募集资金不超过149.63亿元,以大力支持新能源及抽水蓄能领域的业务发展。

具体而言,中国电建拟使用募集资金15亿元用于越南金瓯1号350MW海上风电EPC项目,40亿元用于云阳建全抽水蓄能电站项目,10亿元用于海上风电勘察和施工业务装备采购类项目。其余资金则用于深惠城际铁路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银行贷款。

中国电建表示,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到位后,一方面将进一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提高公司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将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未来将会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此,中泰证券(600918)认为,中国电建聚焦“水、能、砂、城、数”5大业务方向,发挥“投建营”一体化优势,有望充分受益“双碳”目标下能源电力行业高景气度,第二成长曲线路径清晰明确。

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建在新能源及抽水蓄能领域捷报频传。新签新能源业务合同金额为1662亿元,同比增长167.4%;不断加大抽水蓄能市场开拓力度,新签抽水蓄能业务合同金额达到129亿元。

科技创新打造转型优势,多家券商看好未来发展

新赛道“人潮涌动”,技术力在市场竞争中愈发关键。近年来,中国电建持续推动研发创新,为公司新业务、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拓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据相关公告,目前公司已拥有完整的水电、火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工程的勘察设计与施工、运营核心技术体系,清洁可再生能源行业领军地位日益巩固。与此同时,公司具有抽水蓄能电站的规划、勘察设计、工程建造的核心技术能力,形成了完善的抽水蓄能技术标准。

2022年以来,中国电建业务转型升级稳健推进,能源电力业务“由旧变新”,新能源业务、抽水蓄能业务占比快速上升,水资源与环境业务、绿色砂石业务“由小变大”,已成为公司主责主业,海上风电、生物制气等战略性新兴业务加快培育,为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拓展新空间,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安信证券认为,中国电建为水利水电建设行业龙头,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一体化能力和业务规模位居全球前列,大力发展新能源工程承包和投资运营业务,电力运营业务快速发展,计划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可观,电力运营业务有望助力未来盈利水平改善和估值提升。同时,公司大力布局抽蓄业务,有望充分受益“十四五”期间我国抽水蓄能建设空间释放。

天风证券(601162)认为,结合公司定增预案和“十四五”期间清洁能源转型思路,风电/光伏投资外,抽蓄投资及施工、海风工程亦为后续发展重点,公司具有较好前期积累,看好这两方面业务对公司转型前景的支撑。文/李十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