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恩和塔拉种植业有限公司经理张树刚曾经是鄂温克族自治旗远近闻名、收获颇丰的“农场主”。随着鄂温克旗实施已垦林地草原生态修复工作,张树刚从原来种植小麦、油菜改种多年生牧草杂花苜蓿。

由于气候条件、种植经验的制约,这几年张树刚种植苜蓿的收益要低于小麦、油菜。但他认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他能理解国家的政策,要积极配合政府做好生态修复工作。

留住草原,赢得未来。如今,在鄂温克大地上,像张树刚一样,广大干部群众正切实肩负起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职责使命,积极投身于已垦林地草原生态修复的大潮之中。

生态修复抚平鄂温克草原伤疤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特殊历史背景和比较效益的驱动下,内蒙古大兴安岭周边地区陆续在林间空地和林缘地带垦种粮食作物。鄂温克旗也在这一时期开垦了一定数量的林地草原。

鄂温克草原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核心地带,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年平均降水量为350毫米左右。近年来,历史上形成的已垦林地草原局部出现沙化、退化现象,土地现状和水资源条件已经无法支撑粗放式农业生产。鄂温克旗已垦林地草原大多位于伊敏河沿岸,其还林还草、生态修复,事关鄂温克旗各族群众母亲河的生态环境。

为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2008年起,鄂温克旗先后启动了三轮已垦林地草原生态修复。目前,全旗已有31.3万亩稳定修复。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鄂温克旗委、政府坚决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今年,鄂温克旗再次擂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战鼓,吹响生态修复的进军号,在全旗范围内开展已垦林地草原生态修复行动。

鄂温克旗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严格履行已垦林地草原生态修复第一责任人责任,将生态修复工作作为今春的中心工作,整合各方资源,全力冲刺已垦林地草原生态修复。各苏木乡镇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专班,对辖区内重点生态修复地块开展了数据核查和发包协议梳理工作,摸清生态修复底数。旗已垦林地草原生态修复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致全旗人民的一封信》《已垦林地草原生态修复政策问答》,通过广泛宣传,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对新一轮生态修复种植户,鄂温克旗设立了过渡期:今春至2023年9月30日,可以种植一年生牧草或多年生牧草;过渡期后,将全部采取自然恢复草原植被或播种多年生牧草恢复植被。

为强化监管预警,鄂温克旗专门成立了“源头管控”监管组,通过巡查,加强对经济作物种子售卖经营场所的监管,对生产资料大宗交易及时通报预警。

旗委副书记殷宪表示,为实现生态与民生“双赢”,对种植户生态修复后面临的转产、转业等问题,鄂温克旗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并与水发集团等多家大企业接触,探讨草业合作。对因生态修复出现生活困难的种植户,鄂温克旗将采取“一帮一”等方式帮助解决难题,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对生态修复后部分生活水平降低的牧民,采取将恢复后的草场交还给牧民发展畜牧业、社会救助、再就业等方式给予帮扶。

决战决胜打赢生态修复攻坚战

锡尼河东苏木面积5869平方公里,占鄂温克旗面积的近三分之一,是全旗面积最大、生态修复任务最重的苏木镇。

苏木达额尼日乐介绍,锡尼河东苏木和相关嘎查“两委”干部成立了10个专项推进组,苏木班子成员都有包联任务。去年9月,专项推进组就开始入户宣传,今年1月起进行集中攻坚。乡村干部进村入户,讲生态、讲政策,为牧民解疑释惑,与牧民和种植户签订已垦林地草原生态修复工作协议书。

额尼日乐包联了17户,这两三个月已经走访了两三遍。“停止种植农作物,通过种植燕麦草或多年生牧草修复生态,种植户收入会减少。我们就与种植户多沟通、做工作、讲政策,尽可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额尼日乐说,苏木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以减少牧民和种植户的损失。

额尼日乐告诉记者,虽然任务重、压力大,但苏木的干部职工都抱着必胜的决心,坚决打赢生态修复攻坚战。

说起已垦林地草原生态修复工作,巴彦嵯岗苏木党委书记敖云达喜目光坚定。

“2018年我们就开始进行已垦林地草原生态修复。当年春季,我们把种植户约过来,把法律顾问请过来,讲清国家的政策,对种植户给台阶、给过渡,引导他们种植苜蓿,并给予高产苜蓿试点项目资金支持。”敖云达喜说,由于思想认识到位,工作做得细致,2018年开始生态修复,3年中累计退出9.2万亩,其中90%左右种上了优质牧草杂花苜蓿。新一轮生态修复中,巴彦嵯岗苏木新增1.6万亩生态修复任务,今年秋季将全部完成。

春节后,巴彦嵯岗苏木就把相关嘎查干部和12户种植户分批约在一起,苏木、嘎查、种植户三方签订了生态修复协议。敖云达喜介绍,苏木下一步将做好对种植户的服务,有好的项目向种植户倾斜,为草业发展找好销路,让牧民和种植户都有稳定的收入。

生态修复促进了草原生态环境再造。敖云达喜感叹,当地几处过去干枯的泉眼、小溪,去年又现流水潺潺,恢复了多年前的景象。

巴彦嵯岗苏木扎格达木丹嘎查鄂温克族牧民伟娜,也见证了当地生态环境这几年出现的可喜变化:现在种的是多年生牧草,减少了对土层的侵蚀。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降低,减轻了对环境的伤害。这几年当地的野生动物也多了,野猪、狐狸都进村子了,上周还看见3只狍子从村里跑过去了呢!(记者李玉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