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抗疫餐”背后的坚韧与温情
新华社记者黄茜恬
“先送5份套餐到将军澳,1份传统款、4份新款,还有3份传统款送到上水。”
香港柴湾,冰鲜食材供应公司食唛的仓库里,市场部销售经理唐本文正忙着整理公司新推出的“抗疫餐”的订单信息,规划配送路线。
受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香港餐饮行业陷入寒冬,但在这个有10多名员工的仓库中,一场春天里的“温情互助”正在上演。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在困境中放手一搏,大家携手共渡难关。”唐本文说。
突如其来的新一波疫情
增聘人手、开拓加工生产业务线、加开门市……这原本是这家经营已近20年的公司在去年底定下的发展计划。
2021年岁末,香港连续几个月没有出现本地病例。“当时大家都铆足干劲,要在新的一年让业绩更上一层楼。”唐本文说。
为此,公司采购了新机器、组建了新团队、设计了新流程,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而,第五波疫情来势汹汹,今年1月7日起,香港所有餐厅晚市禁止堂食。
“2月中到3月底是最难熬的一段时间,营业额大约减少了50%。”唐本文说,订单量骤减让他们措手不及,原本繁忙的仓库越来越冷清。“想开工,但疫情太严重;不开工,则意味着‘手停口停’。”
发愁之际,唐本文也注意到,随着病例攀升,一些市民尤其是长者担心染疫不敢外出,已经感染的市民需要居家隔离,如何解决一日三餐让不少人犯了难。
主意有了!唐本文和同事决定推出“抗疫餐”——按一日三餐的比例分配冰鲜食材,分量足够一个两人家庭七天所需,再根据订单详情送货上门,帮助因疫情不能外出的市民解决食材采购难题。
“我们只想着借助‘抗疫餐’搏一搏,闯出一条生路,既是救自己,也是帮助他人。”唐本文说。
“自救”显韧劲
选定食材、设计餐单、安排人手接收订单、制定送运方式……“抗疫餐”从构想到真正推出,用了5天时间。
之前做批发生意,客户都是订购一定数量的食材,而“抗疫餐”针对的是家庭,因此食品种类及数量均需重新设计与搭配。
唐本文说,他们专门请厨师考虑营养均衡和食物种类多元化来设计“抗疫餐”,包含冰鲜猪扒、牛扒、海鲜及鸡蛋等;若顾客有特别要求加购蔬菜类,他们也会协助添加。
“特殊时期,我们尽可能将价钱拉低,努力让市民吃好点、实惠点。”唐本文说,“抗疫餐”最初的套餐定价基本是成本价,以两人分量计,7日共21餐收费700多港元。
为了减低送货人员的感染风险,公司为员工提供包括防护衣、面罩及手套等防疫装备。为减少与客户之间的直接接触,也尽量使用电子支付平台交易。
“很幸运的是,自‘抗疫餐’推出至今,我们负责运输的同事都没有被感染。”唐本文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抗疫餐”顺利“出圈”。“最初我们预计每天最多卖出20份,但是第一天竟然就卖出60多份,远远超出预期。”唐本文说。
接下来的日子里,“抗疫餐”获得越来越多关注。老顾客不断回购,新顾客源源不绝,送货人手不足一度成为唐本文最大的烦恼。
如今,为了满足居家抗疫市民们的不同口味,“抗疫餐”的选择也更加丰富,由最初的一个套餐增加至三个套餐,餐单上还贴心地备注着每一种食材的建议烹饪方法。
疫情是“危”,也是“机”。唐本文说,这次“自救”经历让他们积累了抵御风险的经验,锻炼了适应市场的能力,这些收获定将助力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众手相帮”有温情
采访中,唐本文提到一件令他感动的事。
3月初一个傍晚,他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合作多年的客户,说因为工作原因,疫情期间无法回到香港照顾年迈的母亲,希望可以为母亲订购“抗疫餐”,让老人家居家也能吃好点。唐本文和同事立刻作了安排。
“疫情之下,能够帮助他人尽孝心,我们深感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他说。
后来,这位顾客再次联络唐本文,希望可以给他们捐款,既是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也是表达内心的感谢。唐本文和同事婉拒了这份善意,但内心大为感动。
由“抗疫餐”带来的暖心故事还有很多。不少同行兄弟得知“抗疫餐”送货人手不足后,自发伸出援手。骄阳下、暴雨中,一个个身影奔赴不同的目的地,送去承载着满满爱心的“抗疫餐”。
“几乎每一位订购的顾客都会留言或者致电,向我们表达叮咛和感谢。”唐本文说,“多谢了”“辛苦了”“注意防护”……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却带给他们极大的信心与鼓舞。
“这些温情都反映出香港第五波疫情暴发以来,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唐本文说。
寒冬过去,春日到来。四月下旬的香港,疫情防控态势向好,单日新增确诊人数连续数日回落至三位数,餐厅晚市堂食也逐步分阶段放开。
看着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向着胜利的方向,唐本文不禁感慨:“挺住、坚持、众手相帮,就一定会迎来生生不息的希望。”(黄茜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