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写诗要曲致幽达

官兵中不乏业余文学创作爱好者,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写出漂亮精美的文章并非易事,往往不得其法、不入其门。初学文学创作的朋友应从何处入门?应如何掌握创作方法和规律?本版开设“文学课”专栏,请相关专家为大家传授方法和经验。——编 者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入门的问题,不识门径是难以登堂入室的。诗歌创作也是这样,不懂得诗歌创作的特点和规律,要想写出漂亮精美的诗作来,那是不可思议的。这里无意宣讲诗歌的基本原理,只想针对一些学习诗歌创作的青年作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意见仅供参考。

很凑巧,我曾读到两个不同的青年作者写的同一题材的两首诗歌,写的都是边境作战,一个年轻战士英勇杀敌,最后不幸中弹,以身殉国。但是在艺术表达上,他们采用的方式是不同的。一个青年作者在写到年轻战士中弹牺牲时,是这样叙写的:

一粒罪恶的子弹,

射进了他年轻的胸膛,

他倒下了,

那比泰山还重的身躯。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青年作者是如何抒写的:

他一个趔趄,

……

哦,

太沉重了,

我托不起你这青春的绿。

两相比较,我觉得后面这位青年作者的诗句更入门些,原因不为别的,后者更懂得形象思维,更懂得“无曲不文星”的美学追求。因此,抒写起来,善于“假象取耦,以相譬喻”,运用诗歌语言,捕捉意象,曲致幽达。要表现年轻战士为国捐躯的伟大价值,它不直接说他的牺牲重于泰山,而只说沉重得托不起。为了抒发出作者自己对年轻战士的痛惜以及对敌人残暴的仇视等复杂心情,他捕捉到了“青春的绿”这个既含蓄又丰赡的意象,这就使得诗句读起来意味深长,满口生津,有味可咂,而不是直白浅露,一览无余。比照一下,“年轻的胸膛”“比泰山还重的身躯”,可算是比较直白的语言,板滞有余,蕴藉不足,自然离诗歌的殿堂就有些远了。

古人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说法。这里的“文”是包括诗歌的。唐代诗评家司空图在他的《诗品》里这样说:“登彼太行,翠绕羊肠……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意思是说写诗犹如沿着葱茏的曲径攀援,七拐八折,遮遮掩掩,给人以含蓄蕴藉之美。在这里,“阳光大道”是无美感可言的。比方李白的《玉阶怨》,描写一位女子深夜怀念远出未归亲人的幽怨心情:“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全诗无一字言“怨”,只有夜凉露重,罗袜知寒,秋月望穿的象征,而隐然幽怨之意跃然纸上,见于言外。再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的一首词中,不说自己做了亡国之君,而说“不知梦里身是客”,这都说明了写诗要曲致幽达,方能达到“义欲婉而正,词欲隐而显”的目的。

诗歌创作的这一基本要求,并不是为文者故弄玄虚,有意多事,而是它自身的一种内在规律。作为一门艺术,诗歌是对生活的一种折射和表现,它本身就是曲折的,因此才出现赋、比、兴、象征、跳跃、变形等具体创作手法。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一首美丽的诗,应该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了文字……”从事诗歌创作者,不过是遵循这个规律罢了。

对于爱好诗歌创作的人来说,了解了诗词要曲致幽达这一基本特点后,就要注重学习诗歌创作的一些具体创作技法,例如比喻、象征、跳跃等。现在的问题是,有的初学者只注意学习模仿一些单个的词句,而不是从整体上学习,比如从艺术构思上,捕捉意象上,这就难以真正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不能登堂入室,修成正果。

当然,主张诗歌要曲致幽达,并不是说诗歌创作就来不得一点平或直,这里所讲的只是诗歌的一般特性,作为具体作品的艺术处理,如曲与直的对比,也是可以运用一点平直的,这就要靠在创作实践中根据人物和主题的需要加以体味变通。(■谭 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