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迎接二十大、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在乌海市火热开展。活动中,乌海市、区两级党委政法委、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门积极行动起来,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俯身倾听心声诉求,用实际行动推动解决企业和群众的“急难愁盼”。如今,全力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不仅成为乌海市政法系统干部职工的共识,也成了引领工作高质量开展的行动指南。
长久以来,执行难是困扰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为此,乌海市两级法院将破解执行难作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突破口,持续加大涉企案件执行力度,维护胜诉企业群众的合法权益。
这段时间以来,乌达区人民法院灵活运用执行和解方式,化解涉企执行案件7件,标的额达950余万元,有效保障了涉诉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这些涉企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企业往往都仍在生产运营,具有一定偿还能力,但又无法一次性偿还。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乌达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们积极在个案办理中贯彻落实有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主动联系涉案双方,力求达成和解。通过执行和解,被执行企业能够边生产、边偿还,以时间换能力,以能力保发展,不仅避免了被执行企业无力偿还而逃避执行的情况,又能保障该企业后续发展动力,真正使双方当事人达到“双赢”。
近年来,乌海市两级法院紧盯企业和群众面临的堵点难点问题,推出了一系列务实的政策举措,让企业和群众受益。为多元化调解矛盾纠纷,该市两级法院均建立了民事诉调对接中心,通过扩大调解队伍等形式,加大民事案件调解力度。同时,该市两级法院均已实现“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并实行卷宗电子化,当事人或律师需要阅卷的,直接用身份证登录法院电子诉讼服务平台“网上阅卷”模块办理。除刑事案件及再审案件外,上诉案件全部实现电子卷宗网上移送、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大大缩减了当事人诉讼成本。
公安部门的办事服务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去年,乌海市公安局依托“互联网+警务”工作模式,打造的“乌海24小时警局”微信公众平台,获得了大量市民的点赞。该平台可在线解答群众“急难愁盼”,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实现了警民沟通零距离、解决问题全覆盖。
去年以来,乌海市公安局从“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成本”4个方面出发,出台83条便民利企措施。身份证申请受理实现“全区通办”,在全区率先实现身份证收费电子缴费,2项证明类业务和5项户口迁移业务实现“跨省通办”。该市还在全区率先实现微信视频连线“可视报警”,已累计应答咨询5.3万余次,处置警情1500余件。不间断组织减量控大等专项整治,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全面下降,打造交管业务一站式集成服务“综合性超市”,已有12万人次享受到了改革红利。
推进“人工智能+法律”平台建设,配备“律兜”无人值守律师所,方便群众24小时与值班律师视频咨询。开通“微助手”,推行网上法律咨询服务,打破法律服务时空限制。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劳动合同普查专项行动,满足企业发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公共法律服务要求。一段时间以来,乌海市司法局推出的一系列的暖心举措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也有效助力了法治化营商环境水平提升。
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乌海市检察机关认真部署,周密安排,深入开展政治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和典型案例教育。通过学习,广大干警的司法理念在转变、主动服务意识在提升,切实理清为谁执法、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
为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该市检察机关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开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并建立“优先受理、优先移送、快速分案、快速办理”机制,切实提高了办理涉企案件的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市场主体诉累。依法严厉打击侵犯企业合法权益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办理的涉企案件线索再次进行了排查。积极开展检察机关涉企案件梳理工作,并对所办理案件全部开展释法说理工作,引导企业通过正确途径表达司法诉求。
3月1日,乌海市政法机关“迎接二十大、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座谈会召开。会上,企业、商会、个体工商户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直部门相关负责人针对政法队伍建设、公正执法、公共法律服务、诉讼案件执行、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市政法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回应。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乌海市委政法委表示将进行认真梳理,实行台账管理,建立问题清单、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逐项抓好整改落实,切实让企业和群众看到全市政法机关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的坚定决心和务实举措。(记者郝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