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耶路撒冷马拉松“不太冷”
新华社记者王卓伦
3月底的耶路撒冷依然春寒料峭,连续多日最低气温只有三四摄氏度。25日马拉松比赛的一早,天空中阴云不散,一场大雨倾盆而至。
耶路撒冷“有点冷”, 但人们对于奔跑的热情丝毫未减。
提到这座城市,外界往往赐予它厚重的历史情感和刻板的纷争想象。实际上,耶路撒冷是马拉松等许多体育赛事的“常客”。1992年至1994年间,它曾连续三年举办马拉松,后改为半程比赛,直到2011年才恢复为全程,此后每年举办一次。除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被迫取消比赛外,“跑马”在耶路撒冷年年热闹非凡。
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让耶路撒冷的降雨集中在冬季。今年低温时间持续得比往年略久,加之城市海拔较高、地势高低起伏,跑者需要在行进途中频繁切换上下坡,这令比赛颇具挑战。
这份特别,正是在耶路撒冷“跑马”的魅力所在。据组委会统计,今年的赛事吸引了约2.5万名参赛者。
早春寒意中,许多跑迷帽子、手套、轻薄羽绒服齐上阵,甚至有人在清晨的困意中舍不得脱去毛茸茸的睡衣。组委会虽然准备了储物柜,但不少参赛者还是边跑边将外套扔于路边。据规定,所有在路途中被遗弃的物品都将捐给慈善机构。
与往年类似,今年的赛事设有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十公里赛、五公里赛、家庭赛等多个项目。
最能体现“全民健身”参与感的,莫过于路程不长不短的五公里赛了。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赛,互相加油鼓劲声不绝于耳。短短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内,既能享天伦之乐,又能品奔跑之趣。
全马比赛开始的时间最早。6时45分许,天刚蒙蒙亮,比赛在阴雨中开始。由于路线覆盖了耶路撒冷的诸多主要干道,气质肃穆的耶路撒冷瞬间变成一座流动的“跑城”。跑者们从城西的议会出发,途径以色列图书馆、最高法院等地标建筑,然后在最受游客青睐的耶路撒冷老城城墙下穿过,最后回到市内最大的萨赫尔公园附近,向胜利终点坚定奔去。
阵阵雨声不敌高昂的呐喊声。最终,男子冠军由以色列人阿加迪·瓜迪摘得,成绩为2小时37分17秒,女子冠军则是来自乌克兰的瓦伦蒂娜·韦尔卡,晚了阿加迪·瓜迪8分37秒抵达终点。此前,自2011年赛事恢复以来,男女冠军几乎都被肯尼亚选手包揽。
值得一提的是,耶路撒冷马拉松也与中国颇有渊源。1992年首次赛事中,夺得男女冠军的都是中国人。近年来,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中国选手参赛。
此外,3月25日恰好是耶路撒冷调至夏令时的日子,在凌晨2点至3点,时间会自动顺时跳1小时。赛事前几天,组委会“操碎了心”,特地发短信提醒各位选手比赛前夜早些入睡,“至少睡够6小时”——毕竟在夜里,浑然不觉就损失了1小时。
下午,所有赛事都已结束,整座城市从奔跑的活力回归往昔的宁静。雨后,几缕阳光洒落,耶路撒冷平和安详。
(王卓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