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专家自主研发获得新型纳米材料 造福角膜病患者

中国眼科专家致力于改善圆锥角膜的诊疗技术,十二年磨剑,自主研发创新,终获纳米材料上的突破:一种新型跨角膜上皮的核黄素复合纳米材料面世。圆锥角膜患者的治疗有了新的曙光。

圆锥角膜(keratoconus)是一种会导致不规则散光和视力损害的角膜疾病,通常起病于青春期,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生产能力和职业选择,并有致盲风险。10%~20%的严重圆锥角膜患者需要接受角膜移植,而角膜供体来源紧张,患者和社会承受巨大压力。

核黄素联合紫外光的角膜交联术(CXL)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治疗方法。传统C治疗方案需要去除角膜上皮,才能实现核黄素在角膜组织中的有效渗透。据了解,除角膜上皮,意味着上皮屏障暂时缺失,不仅术后疼痛、视力恢复慢,还可能增加角膜感染的风险;传统方案还存在角膜厚度限制等,使得角膜太薄的中晚期病例无法被纳入手术。

如何在使足够浓度的核黄素进入角膜基质的同时,更好地保留完整角膜上皮,是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国际上该领域的前沿研究焦点。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青年研究员、视光学科副主任黄锦海团队自2010年开始圆锥角膜交联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开展眼病药物递送系统的医工交叉研究,针对核黄素的跨上皮递送这一难题联合科学攻关。

黄锦海形象地解释,人眼表面的角膜上皮层具有保护眼睛不受有害物质入侵的功能,也阻挡了交联药水中核黄素的进入。研究人员研制的具有芙蓉花形状的纳米材料,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无创、顺利地打开角膜上皮之门,而不破坏这扇门的重要保护作用。

黄锦海表示,传统交联通过去除角膜上皮“摔门而入”手段过于粗暴,损伤了上皮保护层,通过增渗剂或部分机械损伤“破门而入”的方式也同样存在损伤。

据透露,团队选择与这扇“门”具有相同脂溶性的MOF材料作为核黄素分子的“钥匙”,制作成复合型的核黄素纳米材料。带正电荷的“钥匙”,更有利于与表面带负电的“门锁”相配,从而无创地打开门锁,释放出亲水的核黄素。

据悉,周行涛、黄锦海团队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高蓉蓉团队合作获得的成果在最新一期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IF30.8)上发表。(刘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