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名基层特教体育老师亲历的残健共融“破冰”时刻

新华社记者任延昕、郎兵兵

近十米长的赛道上,红黄两色的冰壶交替前进、相互碰撞……偌大的体育馆里听不到冰壶赛场上常有的呐喊声,安静得让旁观者都屏住了呼吸。

这是甘肃省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里的一堂体育课,33岁的体育老师祁芃睿正带领12名患有听力障碍的学生进行一场旱地冰壶比赛。

由于不受残疾类别、地域及环境限制,旱地冰壶正作为冰壶运动的普及版,成为残疾儿童“触冰”的重要窗口。

这里的赛场虽然安静,但战况激烈。同学们用上下翻飞的手势“讨论”着战术布局,每一次成功击打后,大家都笑着击掌庆祝。

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于1958年,是甘肃省建校最早、规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目前有330名残疾儿童在这里就读。

在形形色色的课程中,体育课最受同学们的喜爱。学校为不同年龄、身体条件的孩子开设多样的体育课程,包括聋人篮球、盲人足球、聋人体操、盲人门球、聋人旱地冰壶等。

“这些孩子对于体育的热爱是纯粹的,这份热爱甚至比一般健全人更强烈。”祁芃睿说,体育运动成为孩子们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从教13年,祁芃睿见证了每一个残疾儿童与体育初次“触电”的瞬间,也经历了无数次通过体育运动帮助残健共融的“破冰”时刻。

祁芃睿20岁时来到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任职,此前从未真正接触过残疾人群体。

初到学校,他自学手语,邀请听障学生一起打篮球、踢足球。从交流球技,到交流生活中的烦恼与快乐,体育帮他实现“破冰”。

此后每周,祁芃睿要给不同年龄、身体条件的学生上14节体育课。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踢足球、打篮球,甚至是简单的跑跳都非易事。很多同龄孩子耳熟能详的体育常识,他们需要反复讲解和示范。

虽然时常有挫败感,但面对孩子们的渴望,祁芃睿都会重新燃起希望,拿出百倍的耐心。他一手举着平板电脑,另一只手打着手语,不断重复、鼓励,直到他们树立起信心,理解并愿意尝试。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学校并不要求孩子们学会多少运动技巧,掌握复杂的技战术,“只要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强身健体,就很好了”。

平日里,会有社会爱心人士和运动员走进学校,开展融合体育教学。在祁芃睿看来这更有意义,“这些孩子未来总归是要融入社会的,能有多一点的人愿意了解他们,他们的未来就能少一点障碍”。

现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激战正酣。赛场上,那些顽强不屈的身影诠释了残疾人运动员对于体育的热爱,中国运动员争金夺银的背后是多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残疾人体育事业所付出的努力。

赛场下,残疾人体育服务已被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市的公共体育设施为残疾人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无障碍环境的提升使得更多的残疾人开始走出家门,体验到体育复健的益处。

和无数投身于残疾人体育事业的人一样,祁芃睿希望,在这些孩子走出校园之后,体育能从课程表上的必选项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用它的能量赋予他们色彩斑斓的生命。

(任延昕 郎兵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