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支持小微企业 金融政策“礼包”再升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着墨颇多,提出“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等多项切实举措。
“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小微和普惠,充分体现出政策层面对小微企业的关注与支持。”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表示,今年政策层面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还在不断加大,包括通过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减少收费、扩大政府融资担保和保险的覆盖面等方式,让小微企业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不断提升、融资环境有效改善以及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从而使广大市场主体可以更加专注于生产经营。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50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1万亿元,同比增长24.9%。
受访专家认为,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企业主体的异质性、融资需求的多样性、面临问题的差异性,决定了金融服务需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
为有效减轻小微企业阶段性还本付息压力,缓解小微企业抵押品短缺问题,人民银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累计对16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0.3万亿元。2022年采用市场化方式对两项直达工具进行接续转换。
为缓解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压力,人民银行指导上海票交所上线供应链票据平台,推广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2021年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6.2万笔、2.1万亿元。银保监会办公厅去年也下发通知,从21个方面对小微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提出继续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力度,重点增加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中长期信贷支持等。
受访的代表委员认为,虽然近年来普惠小微金融在政策支持下取得快速发展,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仍然存在不少显性和隐性的壁垒。
“比如,小微企业在融资时与大中型企业存在不对等的竞争关系,间接融资仍然是中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等领域获得的直接融资比例有限。”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范小云指出。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也表示,因抗风险能力差,不能及时完整披露企业相关信息,可供担保抵押资产不足,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依然存在。
针对金融如何更有效赋能小微企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原行长张智富建议,对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有效整合工商、税务、司法、社保、不动产、水电费缴纳等信息,采用适当方式引入市场化征信信息,同时将平台与商业银行信贷审批风控系统贯通,便于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和风险评估,提高决策审批效率。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殷兴山建议,研究制定“十四五”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规划,从全国、省级层面,设定担保余额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担保户数与小微企业户数占比等目标,并逐年提高比例。同时,在防范道德风险的前提下,分类划定代偿容忍度,适当提高小机构的代偿容忍度;研究弱化对盈利目标的考核,增强机构的放大倍数、担保金额、担保户数、户均担保额等考核导向,最大程度发挥机构担保能力。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步入深水区,在这种情况下,普惠小微贷款应从追求规模和速度转向追求质量和效能。”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下一步工作重心在于建立长效机制,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生态,深化供给侧改革、坚持创新驱动,明显提升小微金融供给质量、效率、效益,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整体效能。(□记者 向家莹 闵尊涛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