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雨水:草木萌动春已至
新华社发
【节气里的韵味中国】
2月19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作为一年中的第二个节气,时间为每年阳历的2月18日至20日中的一天。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的节气。
雨水节气的来临标志着降雨开始,正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但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周书·时训篇》有“雨水之日,獭祭鱼;后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萌动”的说法。“獭祭鱼”是指这几天里蛰伏了一冬的獭开始出来活动,它们捕到鱼后,常将鱼摆放在岸边,在古人看来,犹如陈列祭祀的供品。故而称之为“獭祭鱼”。这个词后来引申为堆砌的意思,被用来形容文学上喜欢多用典故的现象。宋代的笔记《杨文公谈苑》中就曾提到,唐朝诗人李商隐写作诗文时,为了使用典故,常常要查阅许多书本。这些书摊在屋子里,就像獭摆放鱼的样子,因此被人取了一个“獭祭鱼”的外号。
雨水后五天,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同一个节气各地实际的气候情况也会有差异。进入雨水节气,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派早春的景象。
雨水这天在民间,尤其在南方有不少民俗活动。在川西民间,雨水是一个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无论是否下雨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清晨,雾气还未散去之时,一些年轻的母亲就会牵着幼小的儿女站在路边,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拦住对方,让孩子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与之相似的还有川西的“拉保保”,即父母给孩子认“保保”(干爹干妈)。这一习俗在四川广汉已发展成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保保节”。雨水节气拉干爹,是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保佑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地成长。
作为古代农耕文化在节令上的反映,雨水节气的许多风俗亦和农事有关。比如广东客家人的“占稻色”,就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粮食的丰歉,即预测稻谷的成色。成色足则意味着高产,成色不足则意味着产量低。而成色的好坏,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该年的收成越好。在吴越地区也有与之相似的习俗——“卜谷”。每年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将糯谷放到锅中爆炒,以爆出的米花多者为吉。
雨水前后,草木萌动,“最是一年春好处”。莫等闲,抓住这最好的时节,准备在希望的田野,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作者:李韵,系本报高级记者、《文化记忆》周刊主编)(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