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化负债结构、利率普遍下行的背景下,曾一度被视为保本理财替代品、银行揽储利器的结构性存款日渐“式微”。
日前,交通银行发布公告宣布将于8月起陆续调整部分“周周盈”“月月盈”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收益率区间,经比较,调整后的产品最高年化收益率有所降低。
结构性存款收益率走低
交通银行近期发布公告称,将于8月起陆续调整8只“周周盈”、4只“月月盈”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收益率区间。其中,“周周盈”1号至6号、“周周盈”还贷宝、“周周盈”商户宝尊享的产品收益率区间均调整为1.48%-2.8%;“月月盈”1号至4号产品收益率区间均调整为1.48%-2.98%。
比较发现,上述12只调整收益率的产品,最低年化收益率均未发生变化,不过,最高年化收益率均较此前下降了20个基点。以“周周盈”1号、“月月盈”1号为例,目前两只产品的最高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3.18%,调整后将降至2.8%和2.98%。
对于上述结构性存款产品最高年化收益率调整的原因,交通银行一位客户经理表示,由于市场利率下降,结构性存款利率也会跟着一起调整。
从行业来看,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2年6月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平均期限为149天,与上个月持平;但平均预期中间收益率环比下跌2个基点至2.97%,而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58%,环比下跌1个基点。
谈及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下调的原因,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认为,今年结构性存款实际收益水平整体下移,平均期限在5个月左右,实际收益率在3%上下,但远高于同期限的普通定存和大额存单利率,下调结构性存款收益率有利于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
部分银行难觅结构性存款踪影
据了解,结构性存款主要由普通存款和投资金融衍生品构成,是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收益率的金融产品。
调查发现,在收益率下降的同时,不少国有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产品已“难觅踪影”。工商银行App、邮储银行App均显示暂无结构性存款;建设银行北京地区也无在售结构性存款,仅在安徽、重庆等地销售“利得盈结构性存款2022年第105期”“利得盈结构性存款2022年第106期”2只结构性存款产品。
随着假结构性存款“清退”,在银行优化负债结构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规模风光已然不再。央行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6月,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约为5.56万亿元,环比下降4.85%,同比下降7.99%,相较于2020年4月结构性存款规模小高峰时期的12.14万亿元,已下降54.22%。同时,6月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也下降至2022年至今的最低水平。
谈及结构性存款规模整体下滑的原因,刘银平认为,结构性存款规模继续压降,其中,国有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幅度最大,个别国有行已停发个人结构性存款,一方面是受监管约束,另一方面是银行自身存在压降负债成本需求。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分析认为,在强化存款市场监管的大背景下,银行主动调整负债结构,以降低综合负债成本;另一方面,财政与货币政策持续发力,市场流动性保持充裕,较大程度缓解银行负债端压力,导致揽储意愿有所下降。
将何去何从
事实上,结构性存款也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自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后,保本理财开始渐次退出市场,而在此期间,兼顾收益与风险的结构性存款一度成为保本理财的替代品、银行揽储的利器,彼时客户经理介绍结构性存款时通常会采用“保本保高收益”的话术,吸引客户存款,产品预期收益率4%以上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屡见不鲜。
不过,2019年10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要求一年过渡期后,“假结构性存款”需整改完毕。此后,监管机构窗口指导部分大中型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随着结构性存款市场的规范和整改,规模、收益率也逐渐呈现波动下降态势。
对于后续结构性存款发行规模和利率趋势,周茂华认为,预计结构性存款规模下降幅度趋缓,一方面,银行积极主动加强负债成本管理,有动力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小银行面临信贷需求回暖及负债压力相对大影响,进一步大幅压降动能不足。另外,随着经济加快恢复,结构性存款收益率改善也可能提升产品吸引力。
“未来结构性存款收益率和规模均有一定下行空间,但整体来看,降幅较为缓慢。”刘银平则表示,结构性存款属于高成本存款,银行要降低揽储成本,需要优化存款结构,下调高成本存款的量价水平。
(李海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