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植树造林怎么干?——写在国际森林日
新华社记者胡璐
3月21日是国际森林日。今年的主题是森林与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呼吁人们保护森林,提升资源利用率、减缓环境退化以及采用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的危机和挑战,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植树造林,不仅美化环境,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关系到气候变化。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发挥巨大的碳汇功能,并具有碳汇量大、成本低、生态附加值高等特点。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此前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目标承诺。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是其中重要保障措施。
多年来,我国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来自国家林草局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23.04%;森林蓄积量净增38.39亿立方米,达175.6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净增13.75亿吨,达92亿吨。
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重数量,也重质量。近年来,各地积极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年均完成森林抚育1.24亿亩,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和碳汇能力稳步提高。
“高质量推进植树造林、绿化国土,守护好森林和草原,就是在为生态碳汇能力做‘加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贡献。”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张明祥说。
虽然近年来我国国土绿化成效显著,但也要看到,我国仍然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短缺的国家,国土绿化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未来将如何推进国土绿化,继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说,将通过五方面举措实现这一目标:
——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建设国家储备林,通过多种形式增绿增汇。今年全国计划植树种草9606万亩,其中造林5006万亩。
——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行以增强碳汇能力为目的的森林经营模式。加强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加大人工林改造力度,倡导多功能森林经营,持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全面保护森林、草原、泥炭湿地及沙区植被,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的违法行为,减少毁林毁草和土地沙化等造成的碳排放。
——开展能源林培育改造,加强科技攻关,扶持龙头企业,推进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定向培育利用优质木竹资源,提升木竹材料质量和稳定性,拓展木竹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完善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探索建立林草碳汇自愿减排交易制度,加快推进林草碳汇交易。(胡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