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信息传播莫重图轻文

【观者有心】

在时下的信息传播中,有两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一种是以图片和影像为主体的内容越来越多地占据我们的阅读空间,成为主流传播形式;另一种是各类媒体上文字应用的差错越来越多。

前者从短视频平台流量不断高企以及图片视频不断霸屏“朋友圈”中可以窥见一斑。一则新闻或信息,本来几句话就可以表达清楚,却要制作成一段视频,铺垫大量背景,顾左右而言他地卖各种关子,磨磨唧唧半天才进入主题,简直要把人给急死。又或者把内容制作成人物造型夸张的漫画,搭配搞笑配文抻成超长图片或动画。

后者能从媒体上时不时出现的文字错误中得到印证。去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羽毛球队在混双决赛中包揽冠亚军,国内一家网络平台发帖祝贺称“铩羽归来,包揽金银!这份荣耀,非你们莫属!”“铩羽”指翅膀被摧残,比喻失意或失败,国羽明明奏凯而还,却被说成是“铩羽而归”,作者的语文基础素养真是令人大跌眼镜。再比如,一些权威媒体的微博或节目的字幕上,经常出现“的”“地”“得”和“已”“矣”等使用混乱不分的情况,更不用说那些自媒体了。

一方面图像传播盛极一时,另一方面文字应用差错频频。这两种现象互相映照,内里却彼此关联。很大程度上,正是大众对图像的滥用,助长了很多人对语言文字的轻视。

滥用图像是一种低效率的传播。信息传播应以受众利益为中心,追求精准、便捷、直抵内核,并且应把信息接收的主动权交给受众,由受众自己控制时间,决定信息取舍顺序。这是一种“天然正义”。而现在的图像传播,遵循的是以平台为中心的算法逻辑,通过营造沉浸式传播场景吸引受众沉浸在一个又一个视频中。受众耗费的时间,在平台那里是流量、热度和所谓的“黏性”,是平台变现的资本。这是图像传播的逻辑。

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字传播是一个眼睛读取、神经传送、大脑接收并进行分析处理的连贯而复杂的过程。相比之下,图像形象直观,所见即所得,更能逢迎人的认知习惯。接收文字信息的时候,身体需要调用的功能要比读图的时候多,更加考验人的思维能力。这是文字传播的逻辑。

对比两种传播形式,图像传播营造了一个沉浸式、轻松化的信息接收场景,像是一锅温水,一点一点把人们“煮熟”成一个图像依赖者、文字脱敏者和思维钝化者,让网络时代本已十分严重的提笔忘字、错别字泛滥、表达苍白等问题更加严重。因为文字应用的场景不断被图像挤压,很多人越发不知道该怎样恰当、雅驯地在不同场合进行得体的表达,只好跟风随大流,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甚至将“尼玛”等低俗网络用语用作书面语,导致了汉语的粗鄙化。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在信息传播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当下,要警惕滥用图像对人们文字应用能力的负面冲击。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强化对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我们希望通过有关部门的综合治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不仅提升语言文明,也提升人们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作者:吴锡平)(吴锡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