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以来,我国新能源车迎来“涨价潮”。调查发现,这既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原材料价格飙升、补贴大范围“退坡”有关,也暗合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加速整合发展、“优胜劣汰”的趋势。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时下可围绕龙头企业,以企业战略布局推动行业战略布局的方式整合上下游资源,以确保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各级别新能源车迎来“涨价潮”
先是比亚迪、哪吒、零跑、极星,后是长城欧拉、上汽荣威、威马……2021年末至今,几乎所有的新能源车品牌都开启了“涨价潮”,涨幅少则1000元,多则上万元。
4月10日,蔚来汽车官宣将于5月10日开始对旗下产品价格进行适当调整。其中,ES8、ES6和EC6各版本车型起售价上调1万元,同时电池租用服务费的价格也有所上调。
在这之前,不少新能源品牌都进行了涨价。
3月1日,欧拉好猫GT版正式宣布将售价调整为14.7万元起,而此前同款车补贴后的售价为13.5万元起,调整后涨价1.2万元。
威马汽车日前也宣布2022款EX5-ZPRO全能版和Lead创领版售价分别上浮3000元和4000元。
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目前Model3高性能版的价格已调至36.79万元起,较3月10日的34.99万元上涨1.8万元;ModelY长续航、高性能版的价格分别为37.59万元和41.79万元,较3月10日分别上涨1.8万和2万元。
即便是持续多年被誉为小型新能源车产销“一哥”的上汽通用五菱,也于3月23日上调了五菱宏光MINIEV系列、NanoEV、KIWIEV等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调整范围为4000元至8000元。
涨价背后的三大主因
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车“涨价潮”的核心原因有三大因素。
首先是原材料价格持续飙升,导致新能源车“不堪重负”。2021年以来,锂、镍和钴等上游原材料的大幅上涨,使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从2021年年初的6.8万元/吨飙升至如今的约50万元/吨,大大推高了新能源车的成本。
“作为非标准大宗商品交易所定价产品,锂矿资源的价格机制没有完全标准化,价格更容易遭到复杂因素的影响。”深圳平石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张天运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电池生产和销售国,但锂精矿的供应产地和定价主要来自澳洲,肯定会遭遇“原料飙升”的压力。
其次,新能源车“退补”造成车企涨价压力猛增。根据财政部等4部委的通知,从2022年1月1日起,国家新能源汽车
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表示:“一些国内新能源汽车盈利能力还不强的厂商,无法自行消化成本上涨,只能将价格向下游终端消费者传导。”
再者,由于缺少战略布局导致大量基础零配件“受制于人”,价格上涨成为必然。
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徐毅介绍说,2021年新能源汽车“井喷式”发展掩盖了不少“新玩家”暗藏的问题。“比如,目前中国‘造车新势力’基本采用的都是类似一体压铸的模块化总装模式,但车企并不掌握供应链核心产业,关键元件及零部件严重依赖上下游企业或者进口,这是导致新能源车涨价的核心原因。”
需加快战略布局突破产业“掣肘”
2022年初就迎来“涨价潮”,意味着新能源车市场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只有加快战略布局突破产业“掣肘”,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徐毅认为,战略布局分为企业自身的战略布局、行业战略布局和国家战略布局。只有新能源车企、上下游供应链配套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上汽通用五菱为例,上汽通用五菱之所以围绕电池、电驱、电控、商贸服务、机器人打造“五个百亿”产业,核心目标就是加强市场资源、设计资源、原材料资源、技术资源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链整合能力,而这些整合能力恰恰是中国新能源车行业迄今为止仍然较为突出的“短板”。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动力电池领域的全球资源有限,即便是行业龙头企业,其扩张能力、吸纳能力、辐射能力最多只能进入到动力电池的生产链条中,很难“逆流而上”进入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原材料领域进行布局。
因此,广西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罗婧表示,应在国家层面加快统筹布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共同探索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进一步保障新能源车全产业链的供应链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