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更加智慧畅通的物流体系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的基础支撑和迫切的目标任务。如果市场处于分割和碎片化的状态,资源要素就会缺乏广泛的流动和竞争,只能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实现低水平配置。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构建更加智慧畅通的物流体系,打通阻碍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堵点,完善国内物流网络,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打通产业间、区域间、城乡间的物流循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目前,我国流通体系还不够完善顺畅,还存在市场分割现象,“大市场、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同时,物流发展方式相对低端粗放,物流企业“小、散、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组织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资源利用率不高,物流产业链亟须向深度拓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推进市场设施的高标准联通,以升级流通网络、畅通信息交互、丰富平台功能为抓手,着力构建更为智慧畅通的物流体系。
首先,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设施跨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构建和完善交通及物流基础设施、通信及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城市停车卸货系统、物流内外连接系统等,实现物流体系的整体优化,提升现代物流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重点是补齐物流基础设施中的短板,一是畅通城乡之间的物流衔接。破除多式联运“中梗阻”,降低物流联运成本;鼓励企业在城乡和具备条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网点,加强公用型城市配送节点和社区配送设施建设,将末端配送设施纳入社区统一管理,推进设施共享共用,加快构建城乡双向畅通的物流配送网络;加大对农村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合理规划交通路网和信息网络;推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设全国协调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网络,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渠道,打通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二是优化冷链设施布局。结合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建设,依托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所在地的货运枢纽、主要港口、铁路物流基地、枢纽机场,统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完善干支衔接、区域分拨、仓储配送等冷链运输服务功能,提升冷链运输支撑保障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县级物流中心和乡镇运输服务站拓展冷链物流服务功能,改善农产品产地“最初一公里”冷链物流设施条件。
其次,提高物流智慧化水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增强物流服务的柔韧性和敏捷性为目标,构建物流大数据平台和供应链服务平台,实现物流产业链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和产、供、运、销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支持物流园区和大型仓储设施等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一站式、一体化运营,鼓励货运车辆加装智能设备,推进新兴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应用,提高仓储、运输、分拣配送等物流环节的自动化、智慧化水平。推进区域物流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物流行业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分析、开发、应用等,运用大数据创新成果,科学指导物流行业智慧化发展。遴选部分物流园区和企业先行先试,重点建设智慧园区、智慧企业、智慧仓库等,及时总结经验,进行复制推广。加大软硬件等方面创新。硬件方面,支持研究机构和物流企业加大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围绕装卸搬运、仓储配送、包装分拣等环节研发新型物流技术装备,助力物流操作数字化、无人化、智能化。软件方面,加强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与推广,搭建物流云平台,鼓励物流企业“上云”,提升物流供应链的系统化、网络化水平和敏捷性。
再次,加快构建应急物流体系。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应急物流体系,以确保突发事件前、中、后各个时期物流产业的快速恢复能力,保障救灾物资、供需信息、物流资源和专业人员的有效供应。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与应急物流管理部门共同制定适应地方实际的应急物流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明确各实施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对应急物流各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由政府牵头、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应急物流联动长效响应机制,合力提供更好的应急物流服务。可以由国家和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建立与物流协会、核心企业、社区委员会及军队的合作沟通机制,针对各主体不同的功能定位,分门别类进行有效管理。建立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或平台,提升应急事件物流信息的互通共享水平。加快整合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深度学习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军地资源,构建数据共享、数字可视的信息网络平台。以典型突发应急事件场景下的演练作为评估平台运行效能的重要抓手,对基于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所制定的运输、仓储、配送、回收等方案进行效能评估,持续优化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模块功能和运行流程,提高应急物流辅助决策和资源调度能力。
(作者:俞林、傅少川,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俞林 傅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