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雪花洁白桃花红——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诞生的前前后后
资料图片 冰,是北国边陲最独特的一道风景。北疆的冰雪因士兵而获得了生命。图为在敲响世纪之交的钟声时,官兵行走在祖国的北疆边防线上。冯凯旋摄
更多精彩内容 请扫描二维码
有不少写给战士的歌,先在军营中唱响,然后很快飞出军营成为全社会熟悉的歌,并刻进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便是这样一首作品。
这首歌诞生于1980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年代。2016年春天,我曾专程到沈阳采访它的词曲作者,已是耄耋之年的邬大为、铁源。
事情得从1969年说起。那年冬末初春,邬大为、魏宝贵等几位军旅作家专程去北疆前线慰问采风。当时,北疆的室外温度达到零下40摄氏度。南方人邬大为这样向我描述:“一杯滚开的水拿到帐篷外,5分钟就成了一个冰坨子。”当时,冰天雪地中的战士身上穿的是“三皮”:皮大衣、皮坎肩、皮护膝。就靠着这几近原始的保暖衣物,战士们经常要在乌苏里江边大雪地潜伏一夜。第二天拂晓,邬大为他们就见从乌苏里江边走来一队“白胡子老爷爷”——战士们的睫毛上、眉毛上都凝上一层白霜,军帽和口罩往下一摘,冰溜子掉一地。
打着寒战的邬大为问一个战士:“潜伏时多冷?怎么坚持的?”
“真冷!”这位战士还在搓手,“说不出怎么个冷,像猫咬一样。”
邬大为没被猫咬过,但他知道那肯定不舒服。他又问:“最冷最苦的时候你都想些什么?”这位战士也是个南方人,他说:“想任务,也想家。雪花让我想到桃花。现在我的家乡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
邬大为说:“当时听了这位战士的话,我的头发都竖起来了。我们的战士太可爱了!真想为战士们写一首有桃花的抒情歌曲。”但有人觉得铿锵军营怎么能讲花花草草呢?邬大为因此未能马上动笔。但他一直记着这件事情,特别是那个战士后来接着说的话:“我守卫身边的雪花,就是在守卫家乡的桃花。”
谁也挡不住桃树在春天里开花。1980年,一首歌颂海军战士的抒情歌曲《军港之夜》,不仅打动了邬大为,也让他开始了深深的思索。诗人的敏感让他意识到,文艺的春天到了。他又想到,我们的战士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是能从战地雪花想到家乡桃花的人,这样的士兵才能强有力地遏制战争、捍卫和平。深思之后的邬大为不但有了勇气,更有了一种特别的激情。他一鼓作气写出了《桃花盛开》这首军歌的初稿,然后找到多年的合作者、战友魏宝贵咨询修改意见,最终形成了定稿《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曲作者铁源坦率地回忆说,刚接到这首歌词时,他没有谱曲的欲望,甚至还有些抵触情绪。不是因为歌词不好,而是因为歌词太好了,好到了他心里,也好到了他的痛处。
此前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想给铁源做一期专题音乐节目。他满心欢喜,将自己的得意作品《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等3首歌送去审听,结果都被“枪毙”了。
当时前进歌舞团主要的创作力量有4个人:词作家邬大为、魏宝贵,作曲家铁源、钊邦。他们互相了解,其他3人都清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最合适的作曲者就是铁源,也都知道铁源3首歌被“枪毙”的经历。于是大家轮番做铁源的工作,帮助他从阴影中走出来。
桃花是春天的女儿,桃花是阳光的孩子,祖国已进入了拥抱春天和阳光的时代,更何况铁源的内心深处从未消失过春天和阳光。铁源终于也走完了邬大为写歌词时走过的心路历程。他开始激动、兴奋,第一稿很快完成了。曲子突破旧框框的幅度非常大。铁源把这首新歌唱给邬大为听。邬大为兴奋地说:“好、好!你小子真行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词作者的充分肯定,让铁源高兴,也让铁源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眼下这首曲子的确优美欢快,但是不是还应让它更有战士的阳刚之气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他回想多年来无数次踏访过的边关、军营、哨所,想起高山激流、荒漠大野、狂风暴雪……他一遍遍打磨修改,终于让曲子达到了他和身边战友都满意的程度。
接下来就是按惯例组织大家讨论,请合唱队比较知名的歌唱演员试唱,请相关领导审听,行就通过、就唱出去,不行的就当场“毙掉”。邬大为、铁源都做好了很可能一波三折的思想准备。
那天,铁源自己先唱了一遍,然后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这首歌缺少军人的阳刚”,还有人提出把“桃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改为“映红了战士的脸庞”……眼看着这首歌就要被淘汰。关键时刻,男高音歌唱家董振厚站出来说:“我觉得这首歌好听,阳光向上、旋律悠扬,有一种春天的蓬勃,是典型的抒情男高音歌曲。”董振厚的演唱不但让这首歌起死回生,且他二度创作,把第一句里“地方”的“地”加了装饰音,让歌曲陡然生辉。
后来,这首歌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节目中播出后,迅速在全国传开。它的首唱者是董振厚,接续他的是蒋大为。1981年东北三省春晚,蒋大为在容纳1万多人的辽宁体育馆里,身着一身白色礼服走上舞台。他刚唱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第一句,场下便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下台后,他赶紧问辽宁台的同志:“到底怎么回事啊?”人家告诉他,这歌早就在辽宁传开了……(■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