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蓝图中,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先行区”目标。今年以来,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2022年可以被视作江苏文化产业的跃迁新元年,开启新征程,江苏文化产业正加速奔向未来。
已成支柱产业,“两中心三高地”成新愿景
省委宣传部与省统计局近日编制完成的《江苏文化产业统计概览2021》显示,去年全省8611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53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其中新兴文化产业营收比重达24.7%,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2021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预计超过5800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5.01%,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接下来,文化产业如何助力江苏建成“先行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1月30日印发《江苏省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6%,并把“两中心三高地”列为新愿景,即积极打造文化科技融合中心和文化创意设计中心,建设有竞争力的内容生产高地、文化装备制造高地、文旅融合发展高地。
《行动计划》围绕空间布局优化、市场主体壮大、文化科技创新、“文化+”融合发展、文化金融合作、载体平台提升、文化市场开拓和人才队伍培养等“八大行动”,实施数字化引领工程等20项重点工程,描绘出我省文化产业的未来蓝图。
针对文化产业领域“卡脖子”技术,我省将围绕数字拍摄、可穿戴设备、沉浸式体验、先进舞台设备、新型影院系统等领域实施关键技术突破工程,鼓励“揭榜挂帅”;对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我省将实施数字化引领工程,扩大5G、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创新应用,力争到2025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对文化产业贡献度超30%;我省还将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鼓励增加融资品种、开发文化金融服务产品,到2025年省级文化产业基金总规模突破300亿元,文化上市(挂牌)企业100家。
布局“三轴一圈”,产业发展天高地阔
如何优化空间布局,更好实现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区域协同,进一步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我省提出了“三轴一圈”的空间布局,沿着扬子江、大运河、沿海三条轴线,建设扬子江创意城市群、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沿海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江苏行动推进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朋友圈”。
4月11日印发的《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把大运河江苏段建设成世界级重要旅游目的地。按规划,我省将推出漕运盐运文化观光游、运河水工科普研学游、运河文化休闲游、运河文博非遗游、运河美食寻味游、运河红色文化传承游等运河主题文旅精品路线,并把运河作为文旅产业发展载体,构筑现代文化产业链,加快发展数字创意、云演艺、网络视听等新业态,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等智慧文旅项目。
扬子江创意城市群是江苏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的创举,力争把沿江八市打造成中国数字文化产业优势崛起的新时代引擎和创意经济转型驱动的全球化典范,到2025年沿海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全国贡献度超10%,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包括南通、盐城、连云港在内的沿海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将作为我省文化产业的新增长极,彰显海洋文化特色,深化文旅融合,塑造沿海文化开发新优势,到2025年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500亿元,基本建成国内知名的文化装备制造基地、工艺美术生产基地、数字文化产业基地、美丽滨海生态旅游目的地。
江苏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有力推动者和坚定执行者,在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上,我省列出深化跨省域合作交流、联合打造文化和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强要素市场建设、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等13项重点任务,提出到2025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对长三角区域贡献率超过40%等发展目标,为国家战略贡献江苏力量。
重大项目引领,积蓄发展新动能
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发展成色和竞争能力,离不开重大项目作为中流砥柱。今年3月,我省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及相关产业重点项目清单》,共发布重要创新载体、重点产业项目、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保护传承及文旅融合项目4大类共计192个项目,为江苏文化产业积蓄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这些重大项目中,有相当一批聚焦行业前沿、创新发展模式、突破关键技术、引领行业发展。例如无锡的华莱坞·三期数字文创园瞄准电影工业4.0的行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以数字影视为龙头的数字文化产业。园区启动了元宇宙创新产业园建设,合作建设国家5G智慧虚拟摄影联合实验室、影视渲染云、影视公共算力服务中心等项目,不断增强影视高新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力争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强强联合也是这批项目的重要特色,苏州建设腾讯(苏州)数字产业基地,发展数字城市科创、AI产业应用等相关产业;无锡建设保利洋溪文化城,打造数字王国动漫电竞主题次元城、小剧场、博览中心、锡钢工业博物馆等全产业链文化产业集聚区;扬州与中国影视业巨头光线传媒等联手共建的扬州空港新城影视文旅产业基地片区开发建设PPP项目,涵盖影视、文创、科技、旅游、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探索互融互生、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
围绕大运河文化带、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主题,南通小洋口海之城建设滨海水上世界、惬意盐滩、文创商业街等项目;徐州推出窑湾核心展示园项目,修缮、复建历史建筑群,开发水上旅游;淮安水工科技馆是继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之后的又一重大运河主题标志性场馆;扬州印象馆致力打造集扬州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运河文化、东亚文化为一体的城市形象展示区……
随着这192个重大项目的立项和上马,江苏文化产业呈现出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
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城市幸福指数
文化产业直接面对公众文化消费,关系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省文旅厅持续打造平台载体,把文化产业作为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应有之义。戏曲百戏(盛典)首次实现全国348个剧种“大团圆”,同步开展的“看百戏·游江苏”每年吸引1.2万戏迷游客,带动文旅收入750万元;连续3年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累计有13.6万人次走进现场,线上受众超2.7亿人次。与此同时,南京、苏州成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去年全省文旅消费总额3954亿元,超过全国1/10,居各省份之首。
文旅夜经济,越夜越美丽。我省共有6个项目于去年10月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幕降临,南京秦淮河两岸灯火辉煌,水榭长廊绵延不绝,名胜景点、古迹遗存星罗棋布;无锡拈花湾流光溢彩,核心夜游产品《禅行》集观赏、互动、体验、巡游于一体,带来360度浸润式的场景体验;常州恐龙园上演全新的光影巨制《D秀》,“无人机立体天幕秀”“艾琳世界勇闯秘境”等夜间活动丰富多彩;苏州“夜周庄”串联15处水乡景点,彰显江南水韵……
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的文化地标,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去年6月开馆即成网红打卡地。去年,该馆实际开放123天,参观人数超过87万人,其中扬州本地观众和外地观众各占一半,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七成,它让我们看到一座好的博物馆是如何既为人民美好生活增色,又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文旅融合的经典案例。
在江苏文化强省建设中,2022年是文化产业的重大机遇年,从年初至今短短4个月间,既有“好风凭借力”的顶层设计,也有“潮平两岸阔”的远大前景,还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喜人案例。这个春天里,蓝图正在徐徐展开,未来已来,将至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