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带一套装备赢得一次捕歼
“光线条件较差,全体穿戴夜视装备!”经过长时间追捕,夜色逐渐笼罩大地。耳机里传来了中队长谢举鹏的指令,特战队员迅速穿戴装备,眼前的视景瞬间清晰起来。
初冬时节,武警广东总队佛山支队组织反恐捕歼演练。从演练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了24个小时……
“幸亏中队长坚持要求我们带上夜视装备,不然这次就栽啦!”特战队员高林涛回想起出发前的“携装之争”,暗暗庆幸。
镜头拉回到出发前。演练任务下达至特战中队后,任务分析一切顺利。到了携装内容上,大家出现意见分歧。
“没必要携带夜视装备和无人侦察装备,多余的携装会影响战斗行动!”副中队长李善充认为,任务性质已明确为居民区捕歼,依照作战方案,战斗可以在几小时内结束,携带夜视装备有点多余。
“如果行动不畅,任务持续到晚上呢”“那也可以让后方部队携带过来”……官兵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
“战场上我们无法预知所有的意外情况,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没有哪件装备是多余的!”中队长谢举鹏斩钉截铁地下达命令,“任务分队带上夜视装备和无人侦察装备!”
果然,演练开始没多久,导调组突然传来指令:“‘暴恐分子’逃入附近山林地,你部迅速转换任务,开展山林地捕歼作战!”
接下来的行动中,面对多种复杂环境及不同特情,特战队员的“多余”装备派上了用场:山林地“敌情”侦察,如果不是携带了无人机,茫茫山林,“暴恐分子”踪迹何其渺茫;追“暴恐分子”时翻山越岭,倘若少带了攀登索,就很可能贻误战机……
历经27小时,特战队员们终于成功抓捕“暴恐分子”。此次演练,特战队员们不仅接受了多项高难课目检验,更重要的是充分认识到实战中必须做最坏的打算和最充足的准备,从而牢固树立起战场底线思维。
少带一个备件输了一场战斗
■冯 浩 李强强 王玉美
残月如钩,“利箭”待发。
前不久,陆军某团官兵暗夜机动至海拔5000多米的陌生地域,与蓝军部队过招。演练前,该团有着“狙击枪王”美誉的八连班长刘辉信心满满:这次一定要狙杀目标。
卫星侦察、“敌特”袭扰、道路“被毁”……兵车转进,一路“敌情”不断。该团官兵见招拆招,以变应变。
刘辉带领狙击小组一路伪装潜行,深入“敌”后。
蛰伏许久,目标出现,刘辉快速锁定。令刘辉没想到的是,即将击发之际,瞄准镜里突然一片漆黑……
“不好,失手了!”还未来得及转移,他们已遭到蓝军狙击手反击。
演练结束,刘辉“败走麦城”的消息不胫而走。
“都是瞄准镜电池电量低惹的祸!”复盘检讨会上,刘辉心有不甘,认为这次行动失败纯属意外。“为什么电池会没电?你的备用电池呢?”连长干海洲反问。
此时,刘辉哑口无言。演练前,他认真检查了自身装备,确保枪械各部件一切正常,但忽略了作战地区处于高寒环境,电池电量会迅速下降这个问题。最终,刘辉没有携带备用电池便投入了战斗。
“虽然大家身处高原演训场,但没有充分考虑高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说到底还是实战意识不强。”该团参谋长马龙一针见血指出问题。
“未来战场瞬息万变,在不同作战环境下,只有‘多几手’精打细算的准备,才能多几分制胜沙场的底气。”为此,该团举一反三推出改进措施:装备维护保养覆盖到每一件装备,精细到每一个零部件;组织部队挺进雪山、冰川、峡谷等复杂地域,采集整理装备性能、战场环境、后勤保障等多方面数据,并常态化更新;演练中嵌入多种特情,注重“一情多地”“一情多法”演练,全面锤炼部队打赢能力。
短 评
时刻不忘底线思维
■陈升泽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用最坏的打算做准备,用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战场主动权。运用底线思维谋划作战方案,对于我们未来战场应对特情、指挥作战具有借鉴意义。
这两场演练中,多带一套装备引发意见分歧,少带一个备件导致演练失败,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往好处想、往单一作战模式想”的定势思维仍然存在于部分指战员的头脑中。如果定方案、作决策习惯于“想当然”,往往就无法有效应对未知战场的复杂多变。
用底线思维“锚定”胜算,就要对战场形势进行科学分析研判,做到多想一步、想深一层。只有做好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准备,才能真正化“危”为“机”,掌握战场主动权。(■易 昶 本报特约记者 廖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