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抗遗忘的这些年

午后的村庄,一片静谧。走在村道上,能听见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远远望去,马迹塘战史陈列馆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这里,是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马迹塘镇三里村,宛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镶嵌在桃花江西部的崇山峻岭之间。

今年国庆假期,记者一行专程慕名而来—

“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等几块牌匾挂在门口。记者意识到,眼前这几间与其他民居并无大异的房间,确凿无疑正是我们要寻找的马迹塘战史陈列馆。

“我的老家在马迹塘伍家仑脚下的刘家湾,打开门就能看到高耸的烈士纪念塔。”走进陈列馆,退伍老兵、馆长刘炳贤,正在为前来参观的人讲述当年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那场战役。

72年前,这座千年古镇的宁静被打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9军147师440团、441团、439团与国民党97军、103军3个师在这里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战斗历时两昼夜,解放军浴血奋战,歼敌1000余人,300多名解放军官兵英勇牺牲。

放在解放战争的大背景中,若仅从歼敌数量上看,这场战役似乎并不起眼,然而,从片片雪泥鸿爪中窥探我军的胜利足迹,看似一场小小的战役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迹塘战役,粉碎了国民党白崇禧残部从马迹塘西逃桂林的阴谋。

战役胜利当晚,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通电全国,在长沙起义。第二天,湖南和平解放。

此刻,距离新中国开国大典不到2个月。

此刻,300多名战士倒在了黎明之前的暗夜。

刘炳贤当兵休假回家,总听老人们聊起这段历史。当得知耳闻目睹过这场战役的长者陆续作古、尚还健在的老人希望有人把这段历史完整地记录下来时,作为从刘家湾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刘炳贤总觉得自己身上有一个重重的担子:

“村里知道这段历史的老人越来越少了,而且有的只知道这段历史的梗概,至于具体的故事、战争中的具体细节,他们都不知道。再过几年,会不会所有人都忘干净了?”

2014年,退休后的刘炳贤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挖掘记录那段战史。此后至今,他寻访多地、采访参战官兵,历时4年,将搜集到的战斗故事整理成书籍《血战马迹塘》,又捐出自家老屋,自掏腰包建起马迹塘战史陈列馆。

环顾陈列馆四周,刘炳贤至今还记得搜集战役故事时,自己受到的震撼。

1949年8月,一路溃败至此的国民党军在马迹塘镇烧杀抢掠。有的老百姓生了重病,不想拖累大家,对解放军战士说:“就让我死在家里吧。”战士们没有放弃他,组织大家把门板卸下来,抬着病人转移到山上。等所有人都藏到安全位置,他们却遭到了国民党军的袭击。

在山崖上,老百姓们亲眼看见,在机枪的扫射下,那几名解放军官兵当场牺牲。

然而在历史资料里,关于马迹塘战役牺牲烈士的全部记载只有一串小字—“崔强、仇万顺等300多名解放军官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如果我不去做,永远没有人会知道那些战役中的细节。”刘炳贤告诉记者,当时参战的很多官兵都是东北人,他们在平津战役中取胜,又一路向南跋涉到马迹塘继续战斗。这些东北战士远离故土,最后牺牲在了异乡。

如今,马迹塘战史陈列馆每年免费接待十几万人次参观。络绎不绝的访客来到这片土地,了解这场战役,了解这些英烈的故事。

老兵刘炳贤的事迹,也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社会各界帮助下,刘炳贤又修缮了烈士塔、烈士墓、战斗遗址纪念碑等基础设施。“仅靠刘老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各级各部门都要自觉投入到战史陈列馆的建设中来。”桃江县人武部政治委员杨海斌说。

走出战史陈列馆,记者望向远方—

今天,漫山遍野的树木,早已覆盖当年被炮弹轰炸过的地方。葱郁的新绿连接起曾经与现在,那些当年历经战争创伤的地方,今天容纳着马迹塘百姓平静祥和的生活。

“生在新时代,长在春风里。”当年曾在马迹塘战役中给解放军带路的89岁老人汤春新,这样概括现在年轻一代人的生活。

我们不会忘记过去,因为我们对未来寄予美好的期许。(■ 程 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