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晚间,卫星化学(002648)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今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188.14亿元,同比增长74.6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81亿元,同比增长30.85%。公司表示,上半年公司坚持“化工让生活更美好”的使命,扎实推进“以科技创造未来,立足轻烃一体化,打造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的战略目标,各生产装置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实现产销平衡,新增产能与市场无缝对接,稳步提升公司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影响力。


(资料图片)

高分子新材料业务收入增3倍,出口翻倍

报告期内,公司在功能化学品、新能源材料、高分子新材料三大领域展现新的动能,其中第一大产品类型功能化学品实现收入110.73亿元,同比增长52.30%,高分子新材料业务收入28.46亿元,同比增长306.86%。分区域来看,报告期内,海外受能源扰动等因素影响,装置稳定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公司抓住机遇拓展海外市场,上半年实现境外营收44.31亿元,同比增长99.50%;实现境内营收143.83亿元,同比增长68.25%。

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已与2021年全年相当,达到36.45亿元,同比增长524.01%。对于增长原因,公司表示一方面本期利润与折旧摊销影响现金流同比增加10亿元,另一方面应收票据余额变动及背书转让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款影响现金流同比增加12.6亿元,此外其他经营性应收项目变动影响10亿元。

当前原油价格仍居高位,叠加国内PDH装置迎来扩产浪潮,使得公司主要原材料丙烷价格居高不下,申万宏源研报指出2022H1丙烷均价5397元/吨,同比增加41.65%;全球天然气价格大涨也使乙烷价格同步上涨。受此影响,公司上半年营业成本同比增长90.78%,公司毛利率有所降低。在此形势下,公司压缩第一大费用支出——管理费用同比减少3.74%,并发挥产业链一体化的优势,有效控制成本及推动价格传导,确保在产业链上的利益最大化。公司还通过适当开展商品套期保值业务,实施基于趋势判断的战略采购,结合现货与合约的销售模式,对冲相应风险,降低原料波动给公司带来的影响。

华安证券(600909)8月29日研报认为,乙烷和丙烷随着采暖、海外发电需求逐渐下降而缓步下跌,下游需求端在四季度金九银十补库旺季迎来修复,当前基本面预期基本已经到底。因而持续推荐关注低能耗低碳排、成本领先、研发驱动、稀缺性很强的轻烃化工龙头企业卫星化学。

公司近期也表示,随着国家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以及原材料价格回落,公司将以管理领先与技术领先的思维与行动,保持生产装置稳定运行,加快在建项目早日投产,持续发挥产业链一体化的规模优势、成本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实现公司持续稳健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构筑持续高增长保障

今年以来,卫星“双五”计划有序推进,6月1日,公司连云港基地二阶段项目顺利中交,并在8月27日实现一次性开车成功,各主要生产装置投料试生产后已成功产出合格产品,生产运行稳定。

同时,绿色新材料产业园项目一期项目顺利开展,年产40万吨聚苯乙烯装置、年产10万吨乙醇胺装置预计三季度末建成,年产15万吨电池级碳酸酯装置预计年底建成;平湖基地新增年产18万吨丙烯酸及30万吨丙烯酸酯装置基本完成建设,电子级双氧水项目顺利推进,计划在年底建成;平湖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项目正在筹备动工,将与丙烯酸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上述新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将为公司持续高增长提供保障。卫星轻烃一体化布局的基础构建完成,下游化学新材料的原料供应得到保障,有利于加快推进公司向低碳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6.45亿元,同比增长72.56%,推进催化剂、乙烯基极性单体、特种聚烯烃等一系列产品的研发,以及“成本最低”策略下工艺优化的攻关,为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通讯电子、食品等行业提供原料保障。同时,公司上半年完成α-烯烃及POE中试工艺包开发,年产1,000吨α-烯烃工业试验装置正在建设,预计2022年末出产品。随着现有装置优化工艺、催化剂、乙烯基极性单体等一系列研发项目有序推进,公司不断充实技术研发队伍,构建了卫星在催化剂研发、新材料研发、工艺研发三大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

公司为激励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2021年9月推出的“事业合伙人持股计划”,在今年5月正式落地。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5月26日事业合伙人持股计划之第一期持股计划非交易过户完成,过户股数为484.39万股(占总股本的0.2816%),210名参与对象主要为对公司整体业绩和中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公司核心、骨干员工及为公司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公司在中报还表示,公司上半年积极抓好碳减排碳中和工作,紧紧围绕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丰富和完善低碳领域的系统应用。公司与国家能源集团江苏电力有限公司签订《共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合作框架协议》,在推动分布式能源设施建设、供热供汽和智慧能源管理、合作开展智慧加氢站和油氢综合能源站等方面开展合作;在节能减碳方面,生产基地积极推进绿电采购,加快实现产业循环经济;加快实施绿色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发挥电池级碳酸酯产业链吸收利用CO2的设计,有效降低CO2排放。积极探索氢能储能、氮气利用合成液氨等新工艺、新技术,发挥从原料端到新材料的绿色工艺优势,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CIS)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