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科技日报讯 (记者华凌)8月25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北京)等机构在北京共同发起“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人工智能原则”倡议,并就此举行了发布会和研讨会。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曾毅和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赵中华共同宣布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人工智能的九项原则,包括促进生态繁荣、人道可持续开发、避免伤害、监管与保护、安全与可控、负责任、遵守法律、教育与培训、合作。

依据“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人工智能原则”倡议,人工智能应当用于探索生命、理解生命和保护生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监管,包括生物监测、状况评估、科学干预、教育普及,促进动物保护;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中,应遵守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避免对生物带来不必要的伤害;相关的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需遵循国际法、国家和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国际共识,并确保足够的安全性;人工智能应促进全球共享生物多样性带来的价值。

曾毅说:“未来科技赋能的社会要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人类中心论走向生态中心论,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是这个星球上的普通居民,更是紧密关联的生命共同体。这是我们倡导人工智能赋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初衷和目的。”

赵中华表示:“生物多样性事关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延续,让人工智能服务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而不是造成新的风险是一个举世瞩目的话题。我非常高兴看到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这个领域发挥引领性的作用。”

发布会后,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了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是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清华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非洲人工智能中心等机构共同发起的“人工智能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系列会议”的一部分。中外专家分享了人工智能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彩案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发布了“共生图”,这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自动化描述人与各种动物、植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应用,以此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