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店的引入无疑是北京提升品牌吸引力的有力举措。近日,在2022北京消费季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薛海涛表示,首店3.0版本措施增加了对服装类新品通关支持、提升支持额度。这也意味着,北京时尚消费正努力与国外时尚进度保持同频。不过,疫情以来,中国奢侈品牌红利正在被消耗,时尚消费的传播与流通形式将细分。
最高支持额度提高100万、创新概念店也享首店红利
北京首店政策不断增加新的福利内容。薛海涛在会上表示,相比之前的措施,首店3.0版措施主要在综合施策和资金支持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实现新品通关支持、提升支持额度等方面的“三新增、三提升”。
其中,“三新增”包括新增服装类新品通关支持,在原来对品牌入驻和开业进程中所涉及的项目选址、登记注册、消防验收、广告牌匾设置、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无需许可促消费活动安全管理等方面提供服务和支持的基础上,新增建立服装类新品第三方采信制度,提升时尚消费品牌新品通关速度。
再者,新增对商业品牌行业示范总部支持,鼓励以分支机构开展经营活动的商业品牌企业在京设立独立法人主体,对符合行业示范总部企业标准的商业品牌企业纳入总部企业管理,符合条件的给予资金和配套政策支持。另外,政策新增对创新概念店支持,在原来支持品牌亚洲首店、中国(内地)首店、北京首店、旗舰店基础上,新增对品牌创新概念店的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概念店最高可获支持100万元。
另外,“三提升”指提升零售品牌北京首店、旗舰店的最高支持额度,由原来的最高支持50万元提升到100万元。北京市首店政策还提升国内品牌零售首店的投资支持比例,由原来的按照项目核定实际投资总额的20%给予支持提升至50%。政策内容中还提升国内外知名品牌在京举办时尚消费类新品发布活动的最高支持额度,由原来的最高支持100万元提升至200万元。
国内外时尚同频渐行渐近、劳动力成本大幅降低
从2.0版本政策起,北京首店经济向服装类倾斜。此前,北京发布的首店政策中提到,首店经济政策优先对服装鞋帽类首店、旗舰店的品牌方和引进方给予资金支持。对于此次政策中增设服装类新品通关支持,向服装类释放更多红利。一位从事快时尚行业的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新品通关时间缩短,也将大幅降低该公司的劳动力成本。
奢侈品领域专家、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通关方面,北京给予时尚品牌成衣产品更多便利,提高区域内商品流通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消费升级,国内时尚行业已经逐渐与国外同频。周婷指出,中国作为全球首发首秀地的情况在业内已十分常见,国内的时尚消费已经和国外实现同频。尤其,线上消费兴起、新品提速,商品全球化购买已十分便利,中国作为奢侈品牌最重要市场,已经不仅是同频,已成为时尚品牌必争之地。
国内各地也在为服装通关打开绿色通道。举例来讲,河南新郑综保区将海关监管与企业分拨作业无缝对接,实行“以报代备、简化随附单证、先入区后报关、分送集报”等便捷通关举措,对抽检服装实施附条件提离,持续缩短货物物流时间,节省企业通关成本。上海自贸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内于2018年推行进口服装质量诚信企业试行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部分进口服装商品缩减至读秒放行。
时尚行业需本地化转型、市场进一步分化
服装等行业商业化程度较高,品牌效应明显,政策倾斜也将搅动国内时尚市场升级。周婷认为,未来时尚消费也将出现细分、分层,少数奢侈品牌将继续高端化,而大部分奢侈品牌将大众化,形成两个市场。另外,时尚产品的渠道也将细化,流通和传播渠道将进一步分化,行业将出现专门针对高端的线上流通平台和传播平台。这也附和中国本土的营销趋势。
在周婷看来,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奢侈品品牌在中国已经消耗了部分高端红利。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端小众品牌、定制品牌、设计师品牌进入中国,消费者可选择的空间日益增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关冠军认为,时尚类商品是最具关联性和带动性的消费品,兼具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北京国际消费中心的培育和建设过程离不开时尚产业的发展壮大。本土时尚品牌的崛起将为北京国际消费中心提供坚实的支撑。
据了解,2019年开始,北京市相继出台首店1.0版、2.0版措施,并根据首店政策执行情况及时优化项目申报指南。北京对品牌的吸引力不断显现。据统计,近三年来,北京累计开设首店、旗舰店1962家。(王维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