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叶浅 邢楠)近日,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蜂巢能源”)披露了招股书,公司拟在科创板上市。

招股书显示,蜂巢能源营收逐年攀升,但尚未实现盈利,净利润已连亏三年。公司计划通过此次IPO募资扩产,但未来三年产能的结构性和周期性过剩或将导致企业产生不可持续的亏损。在垄断竞争的动力电池领域,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较高,蜂巢能源如何抢占市场份额成为难题。

产能过剩仍募资扩产存隐忧


【资料图】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其上游的动力电池领域一跃成为热门赛道,蜂巢能源正是赛道中的一员。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动力电池领域截至目前已发生投融资事件132次。2022年以来,包括孚能科技等在内的14家动力电池领域上市公司,通过定增方式进行再融资,而这些上市公司的定增目的,基本都是为扩张产能。

蜂巢能源也不例外,公司有三个募投项目均意在扩大产能。此次IPO,蜂巢能源计划募集资金150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常州、湖州和遂宁三地的蜂巢能源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等8个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上述项目建成后,蜂巢能源新增的产能包括年产电芯47.41GWh的生产能力、年产30.24GWh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能力和年产29GWh能量型动力电池组的生产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蜂巢能源近年来产能利用率并未饱和。2020-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公司自有电芯/模组生产线产能利用率分别为28.16%、62.50%和60.99%。

蜂巢能源在招股书中称公司现有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并表示,“目前,公司现有产能瓶颈较为明显,尚不满足现有客户对锂离子动力的需要。未来,公司规模效益将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而不断显现,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将提升。”

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周迪向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产能过剩仍扩产在微观经济学中是垄断企业为阻止新企业进入常用的一种方法。目前,产能过剩仍扩产也是动力电池行业共性。但类似蜂巢能源这类必非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可能必非是一种好的选择,需要综合考量其下游的发展趋势。如果下一代技术成熟,这一代技术产能过剩将是动力电池领域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

事实上,动力电池企业似乎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根据高工锂电测算,2022-2024年动力电池出货量将分别为490GWh、850GWh和1010GWh,而这三年电池厂商建成产能分别为1000GWh、1550GWh和2200GWh,其中有效产能分别为800GWh、1200GWh和1600GWh,均明显超过出货量,意味着产能利用率降低以及行业竞争加剧。

据证券时报公开报道,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表示,未来三年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过剩伴随着周期性过剩,预计市场前十名的供应商能够保持产能仅平衡,一线企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50%-60%的水平,而十一名往后的供应商将长期低于30%,“这意味着一定会亏损,亏损是不可持续的。”

垄断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成难题

财务数据方面,蜂巢能源营收逐年攀升,但尚未实现盈利,净利润持续处于亏损。2019-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的报告期内,蜂巢能源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29亿元、17.36亿元、44.74亿元和37.38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3.26亿元、-7.01亿元、-11.54亿元和-8.97亿元。

对于尚未盈利及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原因,蜂巢能源归结为,“公司研发投入较高,且不存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情形;为满足产能扩充需求,持续追加生产设备等资本性投入,固定成本规模较高,同时在产能爬坡初期、产销规模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公司处于亏损状态,符合行业特点;动力电池行业原材料价格波动也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蜂巢能源所处动力电池领域被专家认为已处于垄断竞争的市场,公司市场占有率与头部企业还存在较大差距,若成功上市如何抢占市场份额或成企业要面对的难题。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蜂巢能源装机量为5.05GWh,市场份额为2.25%,在国内动力电池供应商中排名第七。另据韩国电池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统计,蜂巢能源自2021年起装机量排名已跻身世界前十,市场份额为1%。

尽管多项排名已进入前十,蜂巢能源的市场占有率与头部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锂离子电池市场行业集中度较高,竞争亦趋于激烈,头部企业在产能、市场占有率方面占有优势。根据SNE Research数据,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宁德时代、LG新能源及松下公司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2.60%、20.30%及12.20%。

对于蜂巢能源未来发展存在的风险,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向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首先,亏损的风险始终无法回避。中国资本市场对于科技类公司的亏损容忍度在不断下降,若蜂巢能源不能短时间内扭转亏损的局面,依然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其次,新能源电池产业当前存在盈利空间难题。作为产业链的中游,本身的利润空间被上游的锂矿石企业不断侵蚀,在此情况下,蜂巢能源虽已经跻身二线厂商,但自身背景、能力依然不足以拥有上游话语权。”

对蜂巢能源IPO,中国网财经记者将保持持续关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