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89家医疗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助力和谐医患关系

为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北京从2020年起在部分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卫生、肿瘤、康复等专科医院等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帮助患者及家属预防、缓解和解决因疾病所导致的情绪、心理和社会问题。截至2021年底,北京共有89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其中,三级医疗机构共52家,较之前增加了33家,同比增长173.7%。

今天,记者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为推进落实《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京卫权益〔2020〕4号)文件精神,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紧密结合首都卫生健康工作实际,按照“高位谋划、统筹推进、系统布局、规范发展”的思路,着重从构建体系、建强队伍、探索模式、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全面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北京强化医务社工培育,探索医务社工发展模式。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确定134家医务社工试点单位,从试点单位中遴选并培育了30个有创新、可复制、能推广的医务社工示范项目,为肿瘤、认知障碍、脑卒中、肾移植、辅助生殖、先心病等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社会救助、小组支持服务;在医养结合、慢病管理、院前急救志愿服务等方面,嵌入医务社工服务,改善群众的健康获得感。通过培训、督导等形式精准培育,项目成效初步显现,发挥了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激发了医务社工发展内生力量,提升了医务社工专业水平,推动了医务社工模式探索。截至目前,30个项目提供个案服务1669个,受益患者2874人次;小组活动98个、332节,受益患者3765人次;社区活动128次,受益群众16384人次。

北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医务社工人才。按照《实施意见》要求,鼓励各单位通过招聘、转岗、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充医务社工队伍。针对专业人才短缺、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突出政策宣贯,强化实操能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四次医务社工培训和团体督导;推动医校联合,建立医务社工临床实践教学联盟;为持续提升医务社工岗位胜任力,开发培训平台,录制精品课程,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分层分类的医务社工培训体系,努力培养一批适合卫生健康系统需要的医务社工复合型人才。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265人,其中,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113人,兼职医务社会工作者152人。三级医疗机构的医务社工总人数达151人,较之前的84人增长了79.76%。

北京凝聚各方力量,开拓医务社工发展局面,进一步加强与民政局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推动探索医务社工继续教育机制;大力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发挥医务社工专委会优势,整合社会力量,联合公益机构,建立北京医务社工体系建设项目,在人才培养、项目培育、标准制定等方面持续助力医务社工发展。

北京营造医务社工发展良好氛围。针对医务社工社会认知度较低,职业价值及角色定位不明确等问题,我委加大医务社工宣传,指导医务社工专委会开设北京医务社工公众号,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和公益传播平台;以国际社工日等宣传节点为契机,以项目单位经验做法为重点,多次组织媒体到医院深度采访报道,传播医务社工的职业内涵和社会价值,不断提升医务社工的社会认知度。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医务社工覆盖范围,持续培育一批医务社工示范项目,探索医务社工服务模式,加大医务社工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医务社工专业化水平,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动首都医务社工高质量发展。(刘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