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手记: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媒体服务的变与不变
2008年8月8日夜,我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报道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22年2月4日,作为新华社前方报道团的成员,我再一次来到鸟巢,报道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
横跨14个年头的两届奥运会,在这里美妙地成就了“双奥之城”的辉煌传奇。从北京到北京,从鸟巢到鸟巢,出色的媒体服务,让众多的中外记者将两个奥运的精彩传向全世界。
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都在鸟巢举行,成就了这座场馆成为全球唯一一座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场馆的辉煌。在这里,我作为亲历者,感受到了两个奥运之间的变与不变。
2月4日晚,走进鸟巢的媒体看台,记者席上的高清数码显示屏上,高清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公共信号精彩地呈现在中外记者眼前,与现场的精彩交相辉映。白色的多功能插板,置于每个记者席桌子的右侧,与2008年设在桌下相比,更便捷。与当时只具有单一功能的电源插头相比,现在的多功能插板集纳了电源、宽带等多种功能。更加特别的是记者席间设置的一排排透明挡板,既不影响观看,还能够防疫。媒体工作间门口还设有消毒机器人,帮助中外记者们随时进行消毒。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我们在媒体记者席工作主要依靠宽带连接笔记本电脑。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媒体看台,则实现了无线网络信号5G全覆盖。当年纸质版的开幕式媒体手册,也变身成了电子版,不仅更环保,也更便于记者采写稿件使用。
手机的变化也很明显。从北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手机仍然是中外记者必备的工具。但北京奥运会时的手机功能主要是用于联络,而北京冬奥会则是智能手机的天下,5G信号的强力支持让手机除了继续承载着联络通信功能外,更成为记者们发稿的利器。
两个奥运会之间不变的,是组委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热情周到的服务。记者们发现,每个座位上都有一个服务包,包里细心地提供了抓绒帽子和手套,还有坐垫和毛巾,以及两片口罩和一份暖宝宝。
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就这样温暖开场。
(汪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