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立起一个充满希望的春
打春牛 新华社发 徐骏作
【节气里的韵味中国】
开栏的话
立春,万物起始、万象更新!立春,冬奥开启、万众期待!此刻,自然时序、冰雪运动、民俗活动相互交织,向世界映射出中国人尊重自然、追求健康、热爱生活的美好追求。“故天有时,人以为正。”中国人讲究“顺时应节”,二十四节气承载着山川日月所孕育与映射的地域特色与人文气息,不仅关乎农事、养生等生产与生活习俗,更蕴含着中国人一整套时间认知与哲学智慧。春夏秋冬,四时轮转,我们在特定仪式中传承知识经验,重温传统生活,汇聚前行力量。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节气里的韵味中国”栏目,邀您一同在流转的时光中,细细品味中国式风物与人文智慧……
作为中国人最盼望、最喜庆的节日之一,春节已经具象化为各种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张灯结彩的欢乐潮。
如果说,在中国还有哪一个节日能与春节的内涵与蕴藉相媲美,或者说哪一个节日更能集中体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那便唯有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了。
立春,又名正月节、立春节、岁节、岁旦等。所谓“立”者,建始、挺立、发端也;所谓“春”者,时节温暖、滋长、化育也。“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涌动复苏的迹象”——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方,早春的气息自立春伊始便悄然而来。正如立春时节“三物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农耕文明时期的中国人早就为立春准备好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迎春、打春、踏春、咬春、送春等,为的就是聚一团火热的人气、搞一场沸腾的仪式、表一片祭拜的虔诚,以祈祷崭新的红火。
在我国江南不少地方,至今仍保留着立春祭祀春神的活动。比如,浙西山区的衢州市柯城区,就有一个叫作九华乡妙源村的小村庄,村中有座庙宇——梧桐祖殿,殿中供奉的主神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春神(也称木神)句芒,神像由一根巨大梧桐树根雕刻而成。每年立春时节,这里都会举行“九华立春祭”。当地民俗专家介绍:“九华立春祭保存了较为完整的迎春接福仪式,包括布置案桌、悬挂二十四节气灯笼、选择接春少男少女、鞭春牛、喝彩、春播等。”
就打春牛而言,其更具乡土中国属性,是立春时节、全国各地乡间一种广泛存在的热门迎春活动。在美国人路得·那爱德的摄影作品集(1910—1913)中,有一张拍摄于1911年左右的川西乡间老照片。照片中那只被川西乡民围在中间的道具牛,头硕体肥,耳尖目圆……立春前后,当地农民将其放置于村头、场坝、路口,供人“打春牛”——既打去牛的惰性,又催动人的勤耕。正如杨万里的诗《观小儿戏打春牛》:“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其寓意自不待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而在我国北方,逢立春则要“咬春”。所谓咬春,就是吃一吃新鲜蔬果,尝一尝春之气息。据说,立春这天,京津地区民间讲究买根萝卜来吃,取的是“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所以,过去的立春清晨,常常会有小贩儿挑着萝卜担子在各个胡同口吆喝“萝卜赛梨萝卜赛梨”。也有人说咬萝卜是为通一通气,去一去疾。比如《燕山夜话》就说“咬一口生萝卜叫作咬春,以预防疾病”。当然,除了咬萝卜,各个地方还有咬春盘、春饼、春卷、春菜……咬春的最妙处在于用了一个“咬”字,于立春之初激扬出一股拼劲儿与韧劲儿。
把从祖先们手上一代代传下来的迎春、打春、踏春、咬春、送春等习俗仔细看一看,并以之观照定于今年立春开幕的北京冬奥会——就会发现别具匠心之巧跃然而出。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在这个冰上、雪上的允勤允拼后面,一幅疫去花开的江山立春图正在款款展开。
(作者:敬城,系《蜀韵文旅》全媒体矩阵负责人)(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