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路生花——记南疆军区文艺轻骑队“铸魂昆仑”文艺演出
新华社记者刘艺
行程4000公里,历时26天,南疆军区文艺轻骑队巡回开展了31场“铸魂昆仑”文艺演出。
42名轻骑队队员翻越雪山达坂,途径戈壁、冰河、风口、万仞峭壁,奔赴散落于祖国西陲、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50多个基层单位。
数万名官兵观看了他们的演出。《坚守》《战地玫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曾发生于这片土地的英雄故事被搬上舞台,赤子忠诚激荡在山河之间。
第一场演出前,文艺轻骑队队长郑敬诚显得有些忐忑——演出能否得到台下官兵的认可?
去年8月,受领演出任务以后,郑敬诚带领队员们查阅资料,反复采访多位基层官兵,一个通宵接着一个通宵地编曲、推剧本,想尽办法用道具还原真实场景。
“如果战斗中有一个光荣牺牲的名额,请把它,给我!”“官兵们”深情朗诵起一封封家书。追光灯把他们的身影照得雪白,仿佛边关风雪飘落双肩。指导员拿出已许久没有信号的手机,点开一段珍藏录音:“爸爸!”——那是他牙牙学语的女儿,第一声对父亲的呼唤。
舞台下,某边防团战士陈伟抹眼泪时,才发现身边的战友几乎都在哽咽,大量真实生动的细节戳中他们的心房,数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守防岁月浮现于眼前。
“真实,是军队文艺作品的生命之源。”郑敬诚说,“扎根于广袤基层,我们既是‘喀喇昆仑精神’的传播者,也是践行者。”
秉承敬畏,文艺轻骑队正式开启巡演之路。这支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2岁,多半队员首次上高原。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横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在西藏阿里狮泉河,枪舞《战鼓催征》拉开帷幕。这支舞蹈气势磅礴、大开大合,同时很消耗体力。4岁开始练舞的黄俊豪,第一次感觉跳舞时像被人掐着脖子,又像被密密麻麻的小针戳着肺管子。下台时,他呼吸急促、心率飙升,队员们赶紧扶他坐下:“高原反应这么严重,还是别跳了。”
可当下一个节目的音乐响起,黄俊豪又不顾拦阻站上舞台。聚光灯下,他却什么都看不清,世界慢慢变得模糊、安静、苍白。后来,黄俊豪听说,走下舞台的那一刻,他倒下了,背他去医院的,是战友冯佳浩。
在海拔5100米的甜水海演出时,没有可容纳大型室内表演的场地,轻骑队就在室外搭起台子。那一天,甜水海的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
高原的风誓将人的骨头吹透,队员们裹着大衣仍冻得瑟瑟发抖。为了防止感冒发烧,南疆军区宣传处处长赵培县提出,可以穿着大衣演出。
首先不同意的,是女队员,她们坚持要展示最好的表演状态。“寒冷伴随高反产生的眩晕,使我们很难高标准完成高难度动作,心里已经很愧疚了。”队员李文婷说。此时的她,全然忘记自己前不久刚接受过手术,仍在恢复期。
当记者问道,如此艰难,有没有想过放弃?队员们几乎全部陷入沉默。之后,他们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黎思雨说:“我精心挑选了一首今年很火的网络歌曲作为暖场,可当我在台上喊‘一起来’时,台下静悄悄。”演出结束后,黎思雨才弄明白,台下没有一个官兵听过这首流行歌。他们常年坚守的,是潮流拍打不到的地方。
李文婷说:“与台下战友握手互动时,有一位小战士怎么都不肯把手伸出来,他甚至不好意思看我,只小声说,手脏,还是不握了。”
黄俊豪说:“在扎西岗边防连,我们发现有3名哨兵没能观看演出,我带着几名队员到哨位前为他们表演节目,一位老班长看着看着就哭了,他说他就知道,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那一日,站在那3名哨兵面前,黄俊豪找到了作为一名军队文艺工作者的最大意义。
文艺轻骑队出发的那一天,正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闭幕。这一路,他们边演出边宣讲,把党的声音带到了祖国的边防线上。
文艺轻骑队回来的那一天,他们用一句演出台词回望走过的路——“朋友,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你说看不见我的军装和红旗,我在漫天飞雪中,向你敬礼。”(参与采写:鲁小博)(刘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