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退休了,心还扑在治沙事业上。这几天,61岁的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原所长闫德仁正忙着为“黄河沿岸流动沙丘综合固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验收做准备。治沙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他想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黄河流经磴口县52公里,在刘拐沙头,乌兰布和沙漠直接入侵黄河,每年7000万吨的输沙量,导致黄河河床逐年抬高,严重威胁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20年,闫德仁和团队承接“黄河沿岸流动沙丘综合固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课题,他将自己多年研究、实验、论证的成果——聚乙烯纱网沙障固沙运用到项目中,并在沙障中栽植沙拐枣、花棒、梭梭等沙生植物,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结合的方式,将沙子牢牢固定。

“聚乙烯纱网沙障材料比较轻,运输方便、便于实施机械化作业,且使用寿命长、对环境没有危害,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植被覆盖率由不到5%提升到20%,输沙量减少百分之六七十左右,治理效果明显。”闫德仁说,这项技术不仅在阻止乌兰布和沙漠入侵黄河中发挥着作用,也在呼伦贝尔、科尔沁、浑善达克等沙地和风蚀沙化草原治理中广泛应用。

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3%和23.7%。不少地区的人们饱受风沙之苦。在通辽市出生、长大,闫德仁的印象里,春、冬刮沙尘暴,生态环境恶劣。

1986年,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内蒙古投入治沙事业,一干就是30多年。与黄沙相伴的岁月里,他走遍了内蒙古的沙漠、沙地,带领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与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并依据科研成果,不断总结提炼沙漠治理技术模式。他先后参加或主持国家和内蒙古从“七五”到“十四五”的科技攻关课题,及技术推广项目、国家和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4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他主持或参加完成的半干旱区沙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流动沙地植被重建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固定沙地活化风蚀坑土壤风蚀控制与植被恢复技术等项目,已经广泛应用于治沙实践中,为我区防沙治沙发挥着重要作用。

“防沙治沙不会一蹴而就,也不是几个人的事,而是需要几代人久久为功持续的努力。”闫德仁说,即使退休了,他也会一直关心治沙事业,努力为治沙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记者霍晓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