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鸿儒在整理自己的荣誉证书
董鸿儒(右)与现任苏木山林场场长交流
你有多少财富?面对这样的问题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资料图)
历经42年的艰苦奋斗、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的“塞上愚公”董鸿儒又有多少财富?
为了深入探究这个问题,2月22日记者来到兴和县拜访了董鸿儒老人。老人住二楼,房间干净整洁,墙上挂满了他曾经工作、参加重要会议的合影留念老照片。今年85岁的董鸿儒老人,看见记者来家里采访很激动,一贯热情的他起身边让大家坐下,边拿起水壶准备烧水,在大家的再三劝说之下,才放下水壶,与大家坐在一起聊起来。
“我一辈子就在一个单位工作,那就是在苏木山林场,我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种树。”“我一生的牵挂是苏木山林场,每天做梦,梦到的也是苏木山林场。”在老人一段段深情告白中能感受到,他对造林事业的热爱和为此付出的艰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董鸿儒等几代造林人的不懈努力,在过去荒芜陡峭、水土流失严重的高寒山区——苏木山大面积引进了华北落叶松,硬是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林海,创造了人间奇迹。董鸿儒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先进个人、首届全国“最美自然守护者”等众多荣誉称号。
如今的苏木山有林面积达到了2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4.8%。苏木山自然保护区每年平均可增林木蓄积量1.1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每年在涵养水源、固土、固碳释氧、进化大气环境、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为2.67亿元。
这茂密的森林、这怡人的环境,都是董鸿儒老人留下的“财富”,但并不是他“财富”的全部!
42年的奋斗,42年的无私奉献……如今“满眼皆绿”的苏木山承载了回忆、担当。2020年,乌兰察布市委党校在这里设立了教学基地,一批批干部来这里,感悟董鸿儒的事迹,汲取精神食粮;这里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成为村民们发家致富的“源泉”。
兴和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林佳丽说:“在董鸿儒老人的影响和激励下,全县各行业、各层级涌现出许多担当作为的好干部,县委组织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这些担当作为好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形成了‘风劲潮涌千帆竞、实干担当新作为’的良好局面。我们通过加大担当作为好干部的使用力度、加强实践历练、提高职级待遇、强化激励保障等措施,激励这些好干部更好地发挥才能、干事创业。去年以来,全县共提拔重用优秀年轻干部55名、基层一线干部32名,占提拔重用总数的72%。”
苏木山脚下的店子镇卢家营村依托苏木山成了“网红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兴和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候志勇说:“苏木山是兴和的一张生态名片,董鸿儒先生更是兴和的一张精神名片。董鸿儒和他的事迹为我县乡村振兴提供的不仅是精神动力,更是物质基础。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以来,我县大力弘扬董鸿儒的事迹,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推动,通过几年的打造,特色旅游小镇已成规模,实现了游在苏木山、吃住卢家营的旅游布局。通过旅游品牌的塑造,带动周边农特产品的销售;打造的乡村民宿和特色餐饮,使不少村民吃上了绿水青山的‘旅游饭’,户均增收2万多元,生态红利实实在在变成了民生福祉。”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皇甫美鲜海军 新闻编辑 莎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