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6岁的货拉拉司机柳军,在别人眼里有点儿“痴”,有点儿“傻”。说他“痴”,是因为他连续12年坚持无偿献血,走到哪儿将“献血那点事儿”说到哪儿;说他“傻”,是因为他不图名不图利,只要条件允许,间隔半月就去捐献血小板,无论寒冬酷暑,雷打不动。截至最近一次献血,柳军已无偿献血125次,献血总量49000毫升。
身边有人不理解,问他这么上劲图个啥?他总是呵呵一笑自嘲:人总得有点儿“追求”,不图啥,就是喜欢做。然而在柳军内心深处,让他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的动力却是缘于“感恩”。原来,柳军的儿子天生患有听力障碍,人工耳蜗植入术是听障儿童重回正常生活的重要手段,可是高昂的人工耳蜗费用让打工仔柳军可望而不可及。一个偶然的机会,柳军得知国家对贫困家庭听障儿童的人工耳蜗植入给予免费资助。符合条件的柳军为儿子递交了申请,并且为儿子顺利植入了人工耳蜗。让柳军至今刻骨铭心的是儿子发出的第一声“爸爸”,初为人父的他瞬间泪奔。
柳军的内心充满了感恩,家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国家的帮助,那么自己能为国家做点儿啥贡献呢?那时,柳军已开始无偿献血。柳军觉得,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既能挽救他人生命,对自己身体又没坏处,也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那就坚持做下去吧。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多年以后,这一朴素的想法变成了一项爱好,他的坚持还影响了周围一大批人,将这项公益事业做得风声水起。
“ 柳军先生您好:您于2022-12-16 10:15:00捐献的血液发往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再次感谢您的无私奉献!”这是内蒙古血液中心发给柳军的短信,意味着柳军捐献的热血已经用到了患者身上。这是柳军最开心的时刻。有时遇到突发情况,内蒙古血液中心会在半夜“惊动”柳军,问他是否能来献血? 柳军总是随叫随到,毫无怨言。
在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摩尔城A座西侧长期停放着一辆爱心献血车,不少市民都曾有过上车献血的经历,偶尔的路过成为记忆中永恒的美好。
早在2016年5月,为了更好地推动首府地区乃至全区无偿献血事业的持续发展,提升血液管理部门与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内蒙古血液中心与北方新报社首次开展联动宣传的有益尝试,以“北方新报号”命名爱心献血车。内蒙古首辆以媒体命名的爱心献血车——“北方新报号”启动之时,倡导互帮互助的“无偿献血公益联盟”也随之启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经过多年的运营,“北方新报号”爱心献血车不断走进社区、部队、高校、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不仅成为了首府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影响,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持续发展壮大。2020年12月5日,北方新报社正式组建公益联盟志愿服务队,任用柳军为队长。服务队以大学生为主要成员,联动社会公益团队一起助力无偿献血事业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公益联盟服务队已经在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学院)成立了分队,志愿者逾千人,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从人微言轻的打工仔,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志愿者,柳军的名气也越来越大。2015年,柳军荣获“全国献血铜奖”;2019年获得“星级志愿者”称号;2020年获得“全国献血金奖”。今年,柳军光荣入选“无偿献血形象大使”。更让他欣慰的是,从小在爱的氛围中长大的儿子,乐观自信善解人意,常常以父亲为榜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帮助别人让我收获了快乐, 也培养了儿子直面困难的勇气,教会了他自食其力的本领,减轻了家人对儿子将来的忧虑。”柳军说。
凛冬虽寒,因爱而暖。北方新报携手完美(中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启动第16届“欢欢喜喜过大年”大型公益活动,寻找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故事,寻找感动的面孔和感动的人和事。在讲述这些感人故事的同时,我们将和爱心企业一起帮助他们实现新年愿望。如果您愿意献出爱心,也请和本报联系,我们将和您一起努力,帮助更多感动我们的人,为梦想加油。热线电话:0471—6651113。
文•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记者 王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