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油菜花田中的沉浸式演出。新华社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贵州黔东南: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火爆全网”。新华社发

河南民权:积极开展各类阅读活动。资料图片

【热点观察】

不久前,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公布。这些案例涵盖制度建设、公共文化空间、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乡村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与社会化等多个方面,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各地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成果,为探索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借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时代课题。那么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应当在哪些方面着力?从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完善服务体系,创新引领全民阅读

天津市河西区有个新梅江文体中心书斋,这里几乎每天都有附近居民、学生早早地排起长队。他们来此读书看报、避暑消寒,他们在此学习备考、阅读充电。作为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之一,天津市河西区“以新型空间构建高品质城市阅读服务体系创新引领全民阅读”,对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近年来,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在设施空间、内容供给、服务品质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自2017年起,天津市河西区积极推进“阅读新空间”西岸书斋建设,在全区打造立足河西、面向社会,延时开放、自助服务,专业管理、志愿参与的高品位城市阅读服务载体,形成不同主题的“新型阅读空间”。目前已建成55家西岸书斋,其中包括10家独立西岸书斋、31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式西岸书斋及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嵌入式西岸书斋,真正把书斋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形成了“10分钟阅读文化服务圈”。总结其成功经验,以下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坚持制度机制建设,比如运用需求反馈机制,实时掌握不同群体需求,科学调研、大数据精准分析、提供“全民阅读文化菜单”对位供给,满足群众个性化精神需求;二是坚持“西岸品牌”建设,囊括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等,通过强化品牌引领,扩大阅读空间影响力和辐射力,更加广泛地惠及各界群众。

包括天津市河西区在内,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中,着力完善服务体系,创新引领全民阅读的就超过10个。比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敦图·知行”书香研学活动将沉浸式阅读和游学实践相结合,从多角度、多层面引领孩子们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提高阅读兴趣和学习能力;福建省晋江市发动各界联动共建,在社区、商场、景区等多种场所建设一批24小时“不打烊”城市书房,为市民打造可休闲可阅读的“家门口的图书馆”。这些案例无不立足于人民现实需要,创新举措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相关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传承乡村文脉,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在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中我岛村,村民的文艺生活甚至比城里人还要丰富多彩。这里陆续举办过文艺晚会、文艺队伍擂台赛、文化广场大宣讲等各类文艺活动。这里有越来越专业的村民文艺团队,这里的村民对于参加文艺活动充满热情。在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中,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的“文化公益创投”项目,将公益创投创新机制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走出了一条社会化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创新道路。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以“文化公益创投”探索多元共治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路径,其主要经验可以归纳为“问”“专”“精”三个字。“问”即“问需于民”。相关文旅部门不仅委托社会组织进村入户了解村民实际文化需求,还指定专业团队定期到村里辅导村民、及时了解村民新的需求和学习进展,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设计,更加精准有效回应群众文化诉求。“专”即专业和特色。威海市通过公益创投方式引导全市多家文化类社会组织通过竞争方式获得资助,进入乡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力求把活动和服务内容办得更精致,改变以往“有啥玩啥”的粗放状态,比如一些村庄开设“留住传统留住美”乡土课堂,邀请专业老师为村民尤其是孩子们讲述家乡之美,引导他们在田园中学习、在自然中成长,传承乡村文脉。“精”即科学分工、精准对接。项目的顺利运行,需要相关部门的机制保障,包括规范申报流程、全程性评估监管等做法。公益创投模式有效整合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更好地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对接。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中,还有许多案例聚焦传承乡村文脉,激活乡村文化活力。比如,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传承乡村文脉”,采取政府主导、集体管理、民间参与的方式,坚持示范带动,在全县各乡镇扎实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建设,建立农耕文化展馆、成立文化研究会、挖掘整理出版“村里那些事儿”等系列丛书,留住了乡愁,传承了记忆;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村歌唱响新时代:“一村一歌”激活乡村文化活力,以村歌传乡风、记乡愁、颂党恩,不断推动农村新风建设、农业升级发展。这些典型案例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高质量发展样板。

演绎美育进阶,开启百姓美好生活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探索和推广市民美育系列活动,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海市宝山区走在了前列。“演绎美育进阶,开启百姓美好生活——市民美育大课堂的宝山实践”入选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其生动实践具有典型意义。

2019年3月,上海市民文化节“文化服务日”暨宝山市民美育大课堂正式启动。宝山区围绕市民大美育这一主题,启动“宝山市民美育大课堂”,首批课程包含七大主题,即宝山大剧荟,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阅读季,宝山市民艺术修身导赏计划,美术馆计划(流动美术馆、社区美术馆),行知读书会,宝山红色文艺轻骑兵,非遗手工艺系列课程等超千场的活动内容。宝山区利用美术馆等美术鉴赏的专业场馆资源优势,通过社区流动美术馆等场地,把美的气息、美的理念送到基层社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体验“有温度”的文化艺术。市民美育大课堂的宝山实践之所以引人关注、引发好评,还在于其美育项目的制度化、系统性、持续性:一是健全市民美育工作机制,创设“美育导师社区驻点制度”“青年设计师街镇结对制度”“美育工作协商制度”;二是提升市民美育空间颜值,创设“众文空间”项目,拓展美育空间边界,推出“一墙美术馆”项目,重构美育空间概念;三是拓宽全民美育服务边界,创设“宝山大剧荟”,成就宝山百姓家门口的好剧名戏,通过“宝山市民艺术修身导赏计划”,搭建市民通往艺术殿堂的桥梁,推出“宝山星舞台”,打造宝山百姓自己的展示平台。

同样在上海,徐汇区打造“日晖有戏”戏曲文化品牌,以戏曲推广人为抓手,培养百姓戏曲鉴赏力,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听戏、学戏、唱戏、传戏,让戏曲成为新时尚;而在江苏省张家港市,“5+2馆社研学”项目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各镇(区)文化中心、特色文化场馆、红色主题教育阵地等阵地优势,利用学生在校5天放学后的2小时,以文化场馆服务送进学校、学生走进文化场馆等形式,开展趣味十足的文化实践和美育活动,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这些项目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全民美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宝贵经验。

(作者:唐斌,系西南大学副教授)(唐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