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近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明确,今年要更直接、更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2023年财政工作怎么干?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日前,财政部部长刘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作了介绍。


(资料图片)

更好发挥专项债效能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具体如何落实?

刘昆表示,“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在财政支出强度、专项债投资拉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一方面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着力助企纾困;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同时,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截至2022年11月末,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万亿元,支持近3万个重点项目建设。刘昆介绍,2023年,将适量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

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钱等项目”问题,刘昆说,财政部将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强督促指导,“一是严格落实‘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宁缺毋滥,坚决不‘撒胡椒面’;二是指导地方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进一步提高项目储备质量,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三是加强项目实施进度跟踪,对专项债券资金下达项目单位后一年仍未实际支出的,调整用于其他项目或者收回,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助企纾困,兜牢民生底线

在为市场主体纾困方面,中国近年实施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有效改善了市场主体预期。2022年实施的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4万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刘昆表示,2023年财政部门将围绕市场主体需求精准施策,助力企业减负增能,“根据实际情况,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并持续整治违规涉企收费。”

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方面,财政部门将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在支持就业方面,财政部门将统筹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多渠道支持稳岗扩岗,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财政如何支持保障兜牢民生底线?刘昆表示,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我们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将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具体看,财政部门将继续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决兜住基层“三保”底线。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县乡基层倾斜。督促地方强化预算管理,促进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

刘昆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应对这些风险挑战,要求我们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刘昆介绍,目前中国政府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财政部门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开‘前门’、堵‘后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刘昆说。

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内容。近期,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刘昆表示,财政部对此高度重视,持续规范融资管理,严禁新设融资平台公司;规范融资信息披露,严禁与地方政府信用挂钩;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和资产,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防止地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平台化”。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刘昆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