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受市场关注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亮相近一年时间后,日前迎来了首次更新。

对比更新后的名单可以发现,此次名单较去年10月份的首版仅做了微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的银行数量并未有所增减,个别银行组别及排名则出现了微小变化。


【资料图】

《证券日报》记者同时注意到,截至2022年6月末,逾六成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去年首份名单披露时出现下滑。对于这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来说,未来还需通过外源性资本补充或提高资本内生积累能力“双管齐下”的方式,持续维持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稳定。

19家银行数量未变

个别组别有微调

9月9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2022年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这也是自去年10月份该名单公布以来的首次更新。名单显示,银行数量并未发生变化,去年入围的19家银行全部在列,其中,国有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4家。

但这一版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较之前还是有所微调。以民生银行为例,该行在最新名单中的分组由此前的第二组调至第一组。根据《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指标包括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4个一级指标,评估其系统重要性程度和变化情况,上述指标注的权重均为25%,按系统重要性得分由低到高分为五组。

同时,部分银行在同一组内排名先后顺序有调整,浦发银行在第二组的排名下降,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在第一组的排名出现提升。

根据《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银行应在进入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或者系统重要性得分变化导致组别上升后,在经过一个完整自然年度后的1月1日满足附加资本要求。若银行退出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或者系统重要性得分变化导致组别下降,将立即适用新的资本要求。

“从相关评估办法来看,业绩并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和识别机制的最核心指标。”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与识别机制,有助于识别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的银行,为实施差别化监管,有效防范金融系统风险提供科学依据。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与识别有一套完整、科学的指标体系,基于每年进行一次评定,根据宏观经济、市场环境,银行业务也在不断调整中,不排除少数银行出现组别变动的情况,但从结果看,整体还是比较稳定。

逾六成银行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

根据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披露的最新一期(截至2022年6月末)的资本充足率情况,与去年三季度末相比,上述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水平仍保持稳定。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44%和9.92%,分别较去年三季度末增加0.1个百分点和下降0.04个百分点。

记者也注意到,在今年以来各家银行为支持实体经济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大背景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特别是核心一级充足率方面仍面临较大压力。截至6月末,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中,有10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去年三季度末出现下降,而在最为重要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共有12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去年三季度末出现下降,占比超六成。

《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明确,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基础上,还应满足一定的附加资本要求,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系统重要性银行分为五组,分别适用0.25%、0.5%、0.75%、1%和1.5%的附加资本要求。显然,这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率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一年来,各家银行均加大了资本补充力度,在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的发行上,频频出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身影。不过,上述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在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上的动作却显得进展较慢。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相较于二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渠道较少,仅限于IPO、增发、配股、可转债(转股后)等有限的几种方式。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10月份首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公布至今,仅有少数几家系统重要性银行披露了增发、配股以及发行可转债等用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相关信息。

2021年12月份,宁波银行完成了近60亿股的配股发行,认购金额为118.94亿元,此次配股募集资金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该行核心一级资本。此外,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也均于今年披露了配股、定增及可转债发行预案或进展,但上述3家银行的相关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预案均停留在证监会核准或股东大会审议通过阶段,均未实施完成。

周茂华表示,适度提升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特别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仅有助于银行持续符合监管要求,也有助于银行提升抗风险能力。从中长期发展来看,银行在加大外源性资本充的同时,仍需提升盈利能力,增强利润留存与公积金等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