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着舰,向着那份清澈的凝望——走进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精神世界

当最后一抹晚霞被夜幕吞没,灯光点亮了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的航母甲板。

“嘭!”伴随一声巨响,歼-15战机呼啸而落,尾钩牢牢挂住拦阻索,新的漆黑的轮胎擦痕“刻”在了辽宁舰的飞行甲板上。

“完美的着舰,是一种享受。”飞行教官王勇跳下座舱,锐利的眼神传递着满满的自信。

舰载机飞行员气势如虹的飞行,他们的父母未曾看过,他们的妻儿未曾看过,他们的亲朋也未曾看过。这一震撼海天的“刀尖舞蹈”,只为奉献给祖国。

此刻,皓月当空,宛如明眸。

此刻,他们身担使命、肩负任务,连“掏出手机给家里打个电话”都很难。

此刻,王勇和他的战友们又分明觉得,有一份凝望、有一份牵挂,汇聚在自己身上,那样清澈、那样温暖……

战友的凝望—

“他一直在看着我们”

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对正跑道……艾群娴熟地操纵着战机,以近乎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这一天,距离他第一次在辽宁舰着舰已经5年。如今,他不仅是一名舰载机飞行员,还是一名舰载机飞行教官。

结束飞行,艾群回到空勤楼,低头穿过一楼走廊。

走廊墙壁上,挂着10位全军挂像英模画像。其中一位英模和艾群有着同样的身份——舰载机飞行员。

那是他曾经的战友——张超。

几乎所有的舰载机飞行教官穿过那个走廊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快走几步。或许是因为那份沉重,他们很少抬头看张超的画像。

可曾经生死相依的战友,又如何能不想他?

丁阳还记得,最后那个架次出发前,张超向他眉毛一扬:“阳哥,看我的,一准拿个优秀!”

王勇还留着张超从老家捎来的茶叶。这盒茶叶只剩下了一小半,他舍不得喝,总觉得“喝完了就离张超远了”。

“其实,我们平时很少提起他……但我们知道,他一直在看着我们。”接受采访时,艾群避开了张超的名字,而是用“他”来回答记者的问题。

张超牺牲已5年。迄今为止,那4.4秒的画面还在人们脑海中闪回。

张超牺牲4个月之后,艾群驾驶歼-15战机首次成功着舰。站上辽宁舰飞行甲板的那一刻,他掏出了随身携带的手电筒。

“这,是超的……”作为曾经的室友,艾群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帮自己的好兄弟圆了上舰的梦想。

艾群相信,如果能飞到今天,张超也会是一名优秀的舰载机飞行教官。

遗憾的是,他走了。他牺牲那天,正好是战友孙宝嵩的生日。也是从那年开始,孙宝嵩再也没有过生日。

“那天我第一个着陆,张超最后一个,当我滑回机棚的时候,正好看到那一幕……”性格直爽的孙宝嵩,每每忆起,都会不由得眼圈发红。

“我们不能沉沦,他还在看着我们。”机场跑道边,作为同批飞行员中的老大哥,孙宝嵩决定带领大家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

那段时间,孙宝嵩带头组织理论学习、研究特情处置方案、飞模拟器……几个月后,第一个驾驶歼-15战机起飞的,也是孙宝嵩。

与子同袍,巡天蹈海何所惧。

伟大的事业中,往往能诞生伟大的友谊。正是对舰载机事业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才让一群人对彼此托付自己的生命。

亲人的凝望—

“我知道你想飞得更远”

张宇亮一不小心“飞进了历史”——

那一天,海军首批“生长模式”培养的舰载机飞行学员展开航母资质认证。

这批飞行学员,是由海军从高中招收的飞行学员中直接培养出来的,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他们注定要创造历史。

“近了,近了!”一架歼-15战机调整姿态、放下尾钩、对正跑道……随着“嘭”的一声,战机尾钩牢牢挂住拦阻索,在辽宁舰甲板上划出一个巨大的“V”字。第一个参考的张宇亮顺利完成着舰考核。

对张宇亮来说,这是一个高光时刻。对飞行教官们来说,这更是一个期盼已久的时刻。此次考核,标志着中国海军舰载机飞行员生长培养链路全面贯通,航母战斗力建设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张宇亮也是“一不小心飞出了自己的秘密”——

那个夜晚,忙碌了一天的军嫂徐晓娉,坐在家里刷起了抖音,找一点“小快乐”。

抖音却推给她一个“大事件”——“战机单发停车故障!只飞了50多小时的学员张宇亮……驾驶战机安全着陆!”

第一次在网上看到丈夫,徐晓娉瞬间瘫坐在沙发上,泪如雨下。

她知道,成为千里挑一的飞行员不容易,能成为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更不容易。

“知道他离梦想越来越近了,我要做的就是把家里照顾好。”擦干眼泪,她决定先瞒着父母。却不知,老人也同样决定瞒着她。

而后,徐晓娉选择辞掉在北京的优越工作,和孩子一起,来到了张宇亮的部队驻地生活。当晚,张宇亮在日记中写下那句耳熟能详的话:“我的军功章有你的一半……”

“嫁给他们,就是嫁给了他们的航母梦。”来到这里,老教官家的嫂子告诉徐晓娉,她们这群人有个很诗意的名字——“望天族”。因为,每当战鹰划过天际,她们都会抬起头来,遥望战鹰远去的方向。

其实何止是妻子,飞行教官的孩子们也是“望天族”。

每逢学校布置关于家长的作文题,丁阳儿子笔下的主人公,永远都是自己的“飞爸”。

而在丁阳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幅画,画的是一架帅气的战机。

“那是我生日时,儿子给我设计的‘完美’战机。”丁阳笑着告诉记者,“他说,以后长大了要试飞自己设计的战机。”

某种意义上,“望天族”是战鹰远飞的特殊翅膀。

当年选拔舰载机飞行员,罗胡立丹正在外地学习,妻子专门打来一通长途电话,告诉他这个消息。

“我知道这很危险,其实我不想你去,但我知道你想飞得更远。”挂断电话,妻子替罗胡立丹报了名。

这些年来,航母舰载机部队犹如一块大磁铁,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海天骄子加入其中,而家属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支持。

“家里有我,放心去飞。”正是家人看似柔弱的肩膀和温情的话语,支持着他们飞向更远的海天。

山河的凝望——

“这片海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在航母上着舰,是舰载机飞行员的圆梦时刻。走到今天这一步,每个人都付出了太多……”着舰大考前的最后一堂课,不善言辞的飞行教官祝志强说了很多。

教官讲得最多的不是飞行技术,而是梦想和付出,这让年轻飞行员们感到有些意外。

送走学员,祝志强心生波澜。

“这片海就是最好的教科书。”面对舰载机事业的千钧重担,祝志强心里的念头非常纯粹:敢闯敢试、苦练精飞,决不让屈辱的历史在祖国的万里海疆重演。

这是个人的理想,更是民族的希冀。时间不等人,祝志强和战友们明白,海军转型建设路上,舰载机飞行员的培养必须换挡提速。

对每一位舰载机飞行教官来说,这片海的涛声,仿佛在讲述着什么,也在催促着什么。

今年国庆节期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烈士墓前,摆放着一架祭奠者送来的歼-15战机模型和几张辽宁舰航母编队照片……

《杨根思烈士墓前,多了一架“歼-15”》的报道,迅速刷屏。

看到这则新闻,祝志强和战友们越发意识到肩上的使命之重。

2018年4月12日,南海海域海上阅兵,舰载机组成空中梯队,首次在海上接受检阅。

“从战机上俯瞰,舰艇编队劈波斩浪、驰骋向前,留下的航迹就像一条绵延的银色天路。”回忆起驾机飞抵阅兵空域的场景,孙宝嵩兴奋不已,“能够以航母舰载机飞行员的身份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加速形成航母战斗力,需要在提升舰载机飞行员的能力素质和知识层次上积蓄能量。飞行教官们认为,只有飞得越高,看到的天空才越广。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眼界和胸襟,就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

在舰载机飞行员眼里,从空中俯瞰,航母很小、海很大;从甲板上看,战机很小、航母很大;从陆地上看,人很渺小、山河壮阔。在舰载机飞行员心中,个人很轻、国家很重,名利很轻、使命很重。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取其重者可以兼其轻。这就是飞行教官群体的眼界和胸襟。(■ 谭靓青 特约记者 朱晋荣 通讯员 郭领领 李 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