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味业在酱油市场上掀起的舆论战还在继续。截至10月7日,海天味业已两次就“在国内外使用食品添加剂事件”发声,否认“双标”。有酱油品牌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海天味业此次事件不会给酱油市场带来太大影响,但此次事件后,零添加概念或再度受到市场追捧。
“双标”争议不断
面对国内外产品“双标”的指责,海天味业在最新声明中表示:“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食品法规标准不尽相同,对应的产品标识也有所不同,因而说是一国(地区)一标也一点不过分。产品一国(地区)一标,国内外食品行业乃至其他很多非食品行业都是这样做的,这不意味着哪国就一定比哪国好,也不意味着出口的就一定都比国内的好。就像外国食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一样,也必须严格遵守中国的食品法规要求。”
一位在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对记者表示,不只是海天,她在英国超市中买的由国内企业生产的镇江香醋、特级生抽在外包装上都标明了没有添加防腐剂。
国内酱油企业是否存在“双标”问题?10月6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关于“酱油风波”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称,将国内外市场正常销售的不同等级、不同口味的产品进行简单对比有失片面,没有秉持客观、公正、科学、准确开展舆论监督和引导消费的理念。另外,有自媒体作者提出海天在日本销售的酱油没有食品添加剂,是因为日本的酱油标准高于我国的标准,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日本酱油企业生产的产品同样既有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酱油产品,也有添加如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甜菊糖苷、黄原胶、焦糖色、苯甲酸等食品添加剂的酱油,这些食品添加剂按规定限量在酱油中使用,是符合日本相关法规标准要求的,这样的产品在日本和我国市场以及亚马逊、eBay等国际电商平台上都有销售。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海天味业热线,对方表示,含食品添加剂的特级金标生抽酱油不会下架,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线上线下也有零添加产品在售,消费者可以根据需要选购产品。
记者在北京市一些大型商超看到,海天味业旗下多个含添加剂的酱油产品均未下架。“添加剂的使用是经过相关部门反复检测的,健康合法。”一位山东的海天味业酱油经销商告诉记者,零添加产品的价格更高,像饭店、食堂等不会大量采购零添加酱油,普通酱油的线下销量并没有大幅下降。网上舆论发酵后,酱油品牌厂商多选择“低调行事”,只要保证产品健康、没有食品安全问题,销量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酱油品牌“低调行事”
“受此次事件影响,国庆期间的促销活动较为‘低调’。”国内某酱油品牌电商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值国庆假期,本来是线上促销高峰,但行业内出现的添加剂争议对直播间等线上促销活动产生了影响。其对记者坦言,目前公司线上商城主推产品也是无添加的高端产品,原本打算在国庆节推出的礼包组合并没有上线。
上述酱油品牌电商业务相关负责人观察,有些酱油品牌的线下展柜有临时取消的,目前各家应该不会在营销方面下太大功夫,主要还是保持正常的销售节奏。
而记者发现,各大酱油品牌纷纷“低调”将健康产品挂到线上商城首页。10月7日,记者在海天、厨邦、加加、李锦记等酱油品牌线上旗舰店看到,零添加、减盐、薄盐等主打健康牌的产品均被放到了首页海报位置。
“品牌就是保持正常的市场销售节奏,产品投放方面也不会有太大改变。从销量上看,目前普通酱油产品仍是最受欢迎的产品。” 上述酱油品牌电商业务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经过此次事件后,行业或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发新品上,关于添加剂的争议已存在多年,若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零添加产品,那么企业将会在研发上花费更大的成本。
零添加概念热度再起
此次事件或带火零添加酱油?“零添加概念产品走红是品牌喜闻乐见的。”一位东北地区经销商对记者坦言,从售价、利润上看,零添加酱油都优于普通酱油,企业当然更愿意看到中高端产品走红市场。但目前,从订购量上看,普通酱油的售卖量是零添加酱油的好几倍,普通酱油仍是市场的主角,这一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酱油行业对“什么是零添加”仍存在争议。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范世乾表示,零添加不等于健康,是否使用添加剂因不同食品不同工艺而异。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表示,离开剂量谈添加剂没有意义,也不科学。
此外,对于零添加概念,各家企业也有自己的说法。以零添加为标签的千禾味业表示,零添加即不添加味精、色素、防腐剂,尊崇原味,在生产过程中0%添加味精(谷氨酸钠)、焦糖色、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呈味核苷酸二钠、三氯蔗糖、安赛蜜;海天味业的零添加标签则为0%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甜味剂(三氯蔗糖、安赛蜜)、味精、脱脂大豆;加加食品也曾表示,零添加是指 0%添加白砂糖、0%添加转基因脱脂大豆、0%添加防腐剂、0%添加食用香精。可以看出,目前各大酱油品牌对零添加概念的解释及应用均不统一。
(记者 马嘉 文/图)
“零添加产品或不会成为酱油市场的主力。”上述东北地区酱油经销商对记者坦言,零添加也意味着价格更高,酱油是生活必需品,高价产品不会占据太大市场份额。此次事件的负面影响更多的是针对某个品牌,而不是某种类型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