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准一条路,坚定走下去,然后静待花开。这正是晶合集成董事长蔡国智所坚守的创业创新之路。
(资料图)
从发展前景不被看好,到登陆科创板上市,晶合集成用了八年时间闯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也向产业界证明,哪里有市场哪里就可以产生商机。
“如果所有的液晶(LCD)面板都要在中国生产,那么面板驱动芯片代工厂也一定要设立在中国。”在晶合集成上市前夕,蔡国智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诠释了自己的商业逻辑,晶合集成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预判行业发展趋势,专注、坚定地跟着市场走。
奋斗八年,圆梦科创,晶合集成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蔡国智表示,从企业创设那一天起,晶合集成就确立了“成为全球领先的面板驱动芯片代工商”的愿景,并将这个标语挂在办公室。未来,晶合集成将在制程技术和产品品类两大维度上继续突破,打造四大工艺技术平台。
专注极致 市场成就晶合集成
“晶合集成于2015年成立,2017年进入了量产阶段。”回忆起晶合集成的发展之路,蔡国智颇为感慨,公司成长速度之快,在他以往的从业经历中是不可想象的。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10月,晶合集成(一期)开工仪式在合肥新站综合保税区的晶合项目地块内举行。该项目总投资135.3亿元,一期产能规划为12英寸晶圆4万片,初期产品主要用于生产液晶面板驱动芯片,未来也将导入其他高端芯片制造业务。
在晶合集成刚创立时,市场不乏质疑之声。液晶面板驱动芯片是相对成熟的产品,晶合集成为什么还要杀入这个领域?只代工这个品类能填满产能吗?
“如果所有的液晶面板都要在中国生产,那么面板驱动芯片代工厂也一定要设立在中国。”蔡国智告诉记者,晶合集成预判液晶面板行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不可阻挡,专注、坚定地跟着市场趋势走,这是公司能够成功的秘诀之一。
2015年,全球面板产业是怎样的格局?京东方在2015年年报中写道:全球面板厂商调整产品组合,积极采取措施以渡寒冬。各大面板厂商一方面持续扩充规模,另一方面积极布局AM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
彼时,京东方、华星光电(TCL科技(000100)旗下)、深天马等国内面板厂视产业低谷为赶超机会,纷纷加快产能扩张,抢占产业制高点。
“目前,晶合集成30%至40%的产品间接供应给京东方。”提及国内面板厂,蔡国智介绍,在晶合集成动工建设后2个月,与之配套的京东方合肥10.5代线也动工建设。中国液晶面板产能的全球占比已经从2015年的23%升至2021年的超过50%。
得益于专注和极致的技术、管理等,晶合集成准确把握住了这一轮面板产能的转移机遇。赶上了风口,晶合集成的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
蔡国智说,到2020年底,晶合集成的月产能就达到2万片。之后,晶合集成开启了更快发展,2021年初月产能达到3万片,同年底就达到10万片。
做一个造王者 发力更多产品品类
一年增长8万片产能,晶合集成是怎么做到的?
“2020年下半年,我们已经嗅到高景气的气息,董事会决议大幅扩产,公司迅速完成了决策和设备采购,赶上了2021年的产业高景气。”蔡国智表示,董事会的专业决策、股东方的鼎力支持,让晶合集成的产能得以快速扩张。
晶合集成又将如何消化这些产能呢?
“做一个造王者,耐心寻找客户对其进行孵化,带动其成长为头部公司。”蔡国智说,中国半导体设计公司数量每年增长25%,今年可能已经有6000家,晶合集成要做的事情就是耐心地在这些初创公司中寻找小苗,然后将其孵化成大树。
企业日益壮大,蔡国智对人才越发求贤若渴。“最稀缺的是人才,最重要的问题是把运营的效率做到极致。”蔡国智告诉记者,客户对晶圆制造服务商最看重的是运营稳定、品质优良、交期准时,晶合集成是一家后起的晶圆厂,除了持续引进有从业经历的人才,还要向业内优秀者学习,优化管理系统和业务流程。
“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将是一个大赛道,晶合集成也看好这个领域,并已经持续投入。”谈及晶合集成发展的下一站,蔡国智透露,在面板驱动芯片领域站稳脚跟后,晶合集成将在制程技术和产品品类两大维度上继续进行突破:一是在28纳米逻辑及OLED芯片工艺平台上进行研发;二是增加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CIS)、微控制器(MCU)、电源管理芯片(PMIC)等产品品类,与液晶驱动芯片代工一起,形成四大工艺技术平台。
晶合集成招股书披露,公司本次IPO募集资金中,49亿元将用于合肥晶合集成电路先进工艺研发项目,包括后照式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工艺平台研发项目(包含90纳米及55纳米)、微控制器芯片工艺平台研发项目(包含55纳米及40纳米)、40纳米逻辑芯片工艺平台研发项目、28纳米逻辑及OLED芯片工艺平台研发项目。
对于圆梦科创板,蔡国智感慨道,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成长空间成就了晶合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