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提出后,光伏和锂电是最炙手可热的新能源赛道。在这两大电力设备产业链的上游,有无数材料企业支撑,但横跨两大产业链的上市公司并不多,明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代码:688560公司简称:明冠新材)就是其中之一。公司深耕新能源材料领域,主要产品太阳能电池背板和锂离子电池用铝塑膜,分别应用于光伏发电和锂电池领域。公司于9月28日披露获得中国证监会非公开发行同意注册批复的公告,募资16.75亿元用于新能源电池铝塑膜、无氟背板及补充流动资金。

光伏背板作为光伏组件背面的封装材料,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是延长光伏组件使用寿命的关键原材料。根据欧洲光伏协会预测,全球光伏市场将保持较快增长,乐观情形下,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将达到346.7GW,复合增长率约20%,带动对背板的需求激增。2021年,公司背板生产量达到9342.06万平方米,产能利用率达到91.59%,已接近满产状态。因此,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将突破公司光伏背板产能瓶颈,扩大公司销售规模,顺应下游光伏组件行业的发展趋势。


【资料图】

铝塑膜是软包锂电池电芯封装的关键材料,可以起到保护电芯内部材料的作用,约占软包电池总成本的18%。根据EVTank预测,2025年全球软包电池出货量的407.2GWh,同时对铝塑膜需求量将达到7.6亿平方米,较2020年上升216.67%,复合增长率达到25.93%。公司研发的铝塑膜产品已实现量产,可满足3C、动力及储能等不同领域锂电池性能要求,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将有力的提升公司铝塑膜产能,迎合下游软包电池厂商需求,推动锂电池向高系统比能量方向发展。

募投项目接力,产能加速追赶国际龙头

根据公司中报披露,2022年上半年,公司IPO募集资金建设项目有年产3000万平米太阳能电池背板扩建项目已实现满产,年产1000万平米锂电池铝塑膜扩建项目主体产线已投产,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另外,2021年3月变更募集资金使用的募投项目年产1.2亿平米太阳能电池封装用POE胶膜扩建项目4条生产线已建成投产,新增2条线已完成安装。

在IPO各募投项目逐步达产之后,本次定增募投项目将为公司带来新一轮产能扩张。公司生产线投产以及市场开拓力度的加强,驱动公司市场占有率提升和业绩增长。

其中,定增募投项目之一的“明冠锂膜公司年产2亿平米铝塑膜建设项目”建设周期18个月,计划于2023年完成部分建设并逐步投产,该项目主要聚焦于“CAP153”型号的铝塑膜产品(该型号产品用于动力软包电池领域),规划产量达到1亿平方米,其他产品运用于3C软包电池领域。另一募投项目“嘉明薄膜公司年产1亿平米无氟背板建设项目”聚焦于公司BO无氟背板产品,有利于公司紧抓光伏发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契机,项目建设周期同样为18个月,项目已完成环评等前置,2022年已订购2条生产线处于安装阶段,随着定增完成注册有望建设提速。

在铝塑膜领域,公司已实现向赣锋电池、孚能科技等客户的供货,并积极拓展比亚迪(002594)、ATL等行业内重点客户,相关客户的认证、测试正在稳步推进中,公司2023-2025年对上述客户的预计供货量分别为5,300万平方米、9,600万平方米及15,950万平方米。在背板领域,公司的主要客户如隆基股份、晶澳科技(002459)、通威太阳能、韩华新能源、东方日升(300118)等为国内外知名组件厂商,在光伏组件行业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公司与主要客户均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稳定的客户关系及市场储备为本次募投项目产能的消化奠定了良好的客户基础。

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国际分工调整的历史机遇下,国内企业加快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国产替代、赶超国际龙头的步伐持续提速,明冠新材向“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一流新型复合膜材料研发和生产企业”的目标。

以光伏背板为例,近年来,日本凸版、韩国LG和美国Madico逐步退出太阳能电池背板市场,国产光伏背板生产企业整体崛起,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市场集中度也逐年提高。2021年明冠新材光伏背板销售量达到8063.74万平米,位列行业第三。本次定增募投项目将有力提升公司光伏背板产能,借助规模效应进一步发挥公司成本优势,在相关产能释放后巩固公司市场地位。

又比如,从全球铝塑膜竞争格局看,目前昭和电工、DNP和栗村化学为第一梯队,明冠新材、新纶科技、紫江企业(600210)这三家第二梯队公司在2022年-2023年均有较大扩产计划,“十四五”期间有望成为国内铝塑膜行业综合竞争力前三的企业.未来3-5年铝塑膜产品国产替代进程预计将快速推进,助推2022年国产铝塑膜市场占有率将提升到30%。公司本次募投项目有利于紧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锂离子电池铝塑膜国产替代的机遇,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产品结构优化,募投项目提升毛利水平

公司起步于太阳能电池背板业务,并基于在该领域多年形成的技术及市场优势,不断挖掘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业务发展机会,陆续开发了锂离子电池用铝塑膜、特种防护膜、太阳能电池封装胶膜等产品,并将相关技术拓展至多个应用领域。公司运用资本市场融资的优势,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产能扩张又为技术拓展提供了释放平台,产品结构更趋优化。

对于光伏背板业务,在2022年4月发布的2021年报中,公司表示将继续加大BO型背板在主要客户的推广力度,力争BO背板销量结构占比优化到60%以上。从半年报来看,在2022年上半年公司背板总体销售收入提升至6.52亿元,BO无氟背板产品已占其中的62.01%,为业务增长做出重要贡献。未来在募投项目实施后,BO无氟背板产品销售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改变公司产品收入结构,提高公司整体竞争力水平。

(公司无氟背板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图片来源:公司2022年报)

BO无氟背板系公司基于自主研制的M膜基础上开发,不使用氟膜,因此相比于传统背板更加环保,已成功通过了TUV等第三方认证机构苛刻环境可靠性测试,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安全可靠性,远销新加坡、韩国、印度等海外国家。加上该产品直接材料成本大幅降低,因此在保证一定的毛利率水平的情况下,销售价格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产品,这使得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公司背板产品的综合盈利能力也随之提升。2021年,公司BO无氟背板毛利率为32.59%,显著高于同期TPM型/KPM型背板的12.58%、15.20%,在BO无氟背板产品占比提升的情况下,公司光伏背板产品毛利率从2021年的18.94%提升到2022年上半年的23.66%。

光伏胶膜是公司光伏板块增速最快的业务,2021年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713.27%;2022年上半年营收1.06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同比增长191.01%。由于该业务仍处于逐步导入阶段,前期总体产能和产量明显偏小,未来随着生产规模效应,当前毛利率较低的情况将显著改善。

在2018年之前,公司收入几乎主要来自于光伏行业,在光伏低效产能逐步退出、组件龙头市占率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叠加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等行业政策变动,给公司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随着公司切入锂电池产业链,逐步实现在新能源领域的“双轮驱动”,稳健增长。

公司为国内最早进行自主研发铝塑膜产品的企业之一,凭借十余年研发生产经验,公司铝塑膜产品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相比具备一定成本及价格优势、性能优势。2019-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公司铝塑膜业务增速分别为840.45%、142.2%、112.77%、40.17%,持续高增长带来规模效应凸显。公司2021年度铝塑膜产品毛利率为17.05%,根据公司对本次定增审核问询函的回复,年产2亿平米铝塑膜项目运营期间的毛利率在22.56%-25.58%之间,测算毛利率高于现有产品毛利率,主要因为随着项目产能的逐步释放,规模效应带来了较为显著的产品单位固定成本的摊薄。

(公司业务结构变化情况,图片来源:怀新投资)

公司在锂电产业链的布局日趋完善,还通过两次投资分步实现对博创宏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原料磷酸铁业务),2022年上半年已将其纳入合并报表,新增磷酸铁业务营收0.71亿元,但毛利率高达35.69%,是公司毛利率最高的业务。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深圳市明冠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拓展其他锂电池材料业务的平台。上述投资加强了公司在锂电材料各业务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锂电池头部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的开发和共享,推动公司锂电材料业务整体发展战略的实施。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带来的盈利能力提升在公司整体财报中已有体现,并有望随着新的募投项目投产进一步提升。公司2022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加70.4%,公司表示系公司调整销售产品结构毛利率提升所致。2022年10月27日晚间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为21.01%,大幅高于上年同期的16.63%。

财务指标持续优化,盈利能力更上层楼

公司营业成本中直接材料的占比较大,主要加强产线现场管理提升产品直通良率、增加差异化新品产销量以及研发降本和工艺优化等措施降低产品成本。在费用方面,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公司期间费用率分别为10.40%、10.06%、8.54%及7.78%,呈下降趋势。随着两大募投项目对现有产能将有力的扩充,进一步强化规模效应,在销售端摊薄渠道费用,在生产端降低单位成本,有助于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

(本次定增募投项目,图片来源:公司本次发行募集说明书)

公司本次定增还将使用约3.15亿元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公司表示,受益于及全球光伏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新能源汽车快速产业化,公司业务规模预计将发生快速增长,日常经营活动中对于营运资金的需求也将同步扩大。本次使用部分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能够有效缓解公司快速发展带来的资金压力,助力公司紧抓行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此外,本次定增还有利于公司运用资本市场融资的优势,增强资本实力。2019-2021年末及2022年9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38.68%、23.76%、28.11%及29.84%,本次募集资金将进一步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提升公司抗风险能力,为公司拓展业务规模奠定基础。(CIS)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