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由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产业强区转变

正向平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鲜明提出由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产业强区转变目标,重农导向一以贯之,强农路径愈发清晰,三农前景更为广阔。


(相关资料图)

五年来,我区农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粮食总产量从全国第十位跃升至全国第六位,牛奶、羊肉、牛肉和羊绒、饲草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国家的“粮仓”“肉库”“奶罐”和“绒都”,建设农牧业产业强区正逢其时、正当其势、正聚其力。

方向已经明确,号角已经吹响,接下来就要敢为人先、赶超争先,大干快上、只争朝夕,从“六个转变”着手,加快推动农牧业产业强区建设。

一是由面积求胜向质量取胜转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区耕地面积全国第二、人均耕地面积全国第一,但地力下降、亩产较低的问题突出。建设农牧业产业强区,要着力提高亩产、提高效益,在今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95万亩,并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继续开展盐碱地改良、耕地质量保护提升、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行动,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二是由基本保供向多元供给转变。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树立大食物观,在确保今年粮食产量稳定在780亿斤左右的基础上,向广袤草原、绿色林海要食物,把牛奶产量提高到785万吨、肉类产量增加到300万吨,把果、花、菜、菌、药等产业发展起来,往“中国碗”里多装粮、装好粮、装好奶、装好肉,丰富老百姓的“果篮子”“菜篮子”。

三是由单一环节向完整链条转变。我区农畜产品多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始终没有做大做强,一直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要坚持以链式思维抓农牧业产业强区建设,重点打造奶业、肉牛、肉羊、林草等兼具基础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链,推动农牧业从种养环节向加工流通销售等二、三产业延伸,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四是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长期以来,我区农牧业靠天吃饭、广种薄收、规模小散、用水浪费严重,是典型的粗放经济、“汗水经济”。一方面要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既要支持像伊利、蒙牛这样的大企业“双牛鼎力”和更多中小企业“百花齐放”,也要引导扶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规模经营,带动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另一方面要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重点解决用水浪费问题。

五是由传统模式向科创驱动转变。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农牧业稳产增产根本靠科技。要以攻坚举措推进科技创新,对科技投入再加大、创新平台再加码、创新链布局再加力、人才引育再加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牧科技和装备支撑,扎实推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草(种)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巴彦淖尔农高区等平台建设,为农牧业产业强区建设提供新动能。

六是由产品经营向品牌运营转变。我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全国第二,“两品一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真正家喻户晓、全国叫响的大品牌却寥寥无几。要下大气力培育品牌,加强“蒙”字标品牌建设,让“千里草原、万顷牧场,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越唱越响亮。

强区,是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主题,是全区2400多万各族群众的共同心愿。政府工作报告定目标高度速度均衡,指路径精度实度兼具,谋举措力度准度并举,建设农牧业产业强区的美好愿景正在加速变为现实图景,令人倍感期待。(执笔人:杨光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