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工业产品生产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例行检查,并将关键检查点的现场情况拍照上传系统后台。 (受访单位供图)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以来,各省区市由工商局、质监局、食药局、知识产权、价格监管、反垄断等职能部门合并成立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一下子变成一个“超级机构”。一些业内人士反映,由于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市场到底该“怎么管”,成为困扰部分地方的难题。

对此,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数字赋能监管工作,紧盯人们习以为常“灰犀牛”事件,严防出乎意料的“黑天鹅”事件,探索出一条智慧监管新路径。


【资料图】

“超级机构”成立后监管存在盲点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系统多名干部表示,2018年底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成立后,他们面临诸多困惑。比如,基层监管人员监管是否到位,监管多少,监管了哪些事项?企业主体责任履行得如何,是否进行了自查,查了什么事项,多长时间查一次?风险点到底在哪里?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导致企业主体责任履行情况无法被准确掌握。改革后的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业务涉及653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范性文件,需管理和服务好全区225万户市场主体,其中食品生产经营主体43.5万家,“两品一械”(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13.5万家,注册在用特种设备28万台(套)。而全区执法、监管人员只有6497人,平均每人监管348家市场主体,执法承接能力不足。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局长白清元坦言,当时能说清市场监管风险点的基层市场监管局长不多。特别是不了解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要工业产品“四大领域”市场主体的主要风险点是什么、在哪里,只知道有“灰犀牛”,但不知道其何时会“冲过来”,更不知道会从哪些地方冒出“黑天鹅”。

多位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风险点不明确,监管措施不明了,他们每天忙忙碌碌,但不是在“排雷”,而是抱着“撞大运”的心态想着怎么不“踩雷”,常常处在焦虑中。有人说不出事算幸运,出了事认倒霉。

智慧风控牵住监管“牛鼻子”

针对监管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于2019年开发出一套“智慧风控系统”,倒逼企业和基层监管部门落实主体责任。

这一系统以风险点、责任链为基础,以定人员、定时间、定位置、定场景、定设备“五定防伪技术”为工具,建立起企业自查、旗县巡查、盟市抽查、自治区“滚动式”督导检查的智慧监管体系。该系统紧扣风险点来布局,紧盯高风险企业的高风险点,开展信息智能化监管工作。

7月3日11时,内蒙古草原红太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质检员闫凡忱根据智慧风控系统App下发的任务,对仓储场所的灭蝇灯、挡鼠板、原料的食品添加剂标签等89个项目开展自查,并用手机拍摄现场照片后,上传系统。

闫凡忱告诉记者,公司里质检员有36名,每天都用这个系统进行自查。每个自查项目都有详细的要求,还附有拍摄现场图片的规范,以及开展这项自查工作的法律法规依据,任务内容具体明确。“这样的监管非常必要。”公司的火锅制汤剂等调味品年销售额达10多亿元,销往全国各地,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导致严重后果。“去年7月公司入驻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智慧风控系统后,我们自己也踏实了许多。”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科信处处长孙磐说,智慧风控系统通过针对相关行业建立的近万个自动化监控模型,可以实现对被监控企业的自动监管,一旦工作人员出现触发监控风险点的行为,系统就会自动抓拍、自动报警。

为防止自查造假,系统会自动生成即时信息供监管人员在后台检查。记者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市场监督管理所看到,工作人员正通过手机查看企业的自查情况。企业上传的每张图片,都有系统自动生成的检查项目、拍摄地点、拍摄时间、企业名称、拍摄人员签名等即时信息,最大程度避免自查造假。

同时,智慧风控系统还针对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建立了自动预警模型。记者在系统后台看到,在锡林郭勒盟某幼儿园烹饪间的栏目下,一名违规操作的工作人员被系统自动抓拍——高亮提示的红色方框旁,显示“未佩戴工作帽”字样。

孙磐说,以往企业自查缺少监管,自查频率、自查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现在,整个系统的风险点、责任链设计让企业能够高频、高质量自查,市场主体3天不自查,系统提示企业整改,5天不自查,工作人员就要进行现场督办。目前,内蒙古全区已有21万多个市场主体入驻该系统,有关监控模型还在进一步完善,争取让更多的市场主体接入自动监控终端,并建立更多模型,覆盖更多行业。

数字赋能监管新路径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梳理出四大领域97类业态、339种风险点类别。

为科学确定不同业态的检查频次和检查内容,建立强大的基础数据库,相关部门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前期工作。

一是理清风险点,压实责任链。“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白清元说,基于此,内蒙古探索出“理清风险点、压实责任链”的工作思路。2019年初,内蒙古市场监管局经过深入调研,制定印发了《关于落实市场监管重点领域安全风险管控责任的指导意见》,采取自上而下发布安全风险提示清单的方式,指导基层监管单位开展关键领域风险点排查、汇总、分析工作。

同时,下发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提示清单。清单列出的都是依据法律法规的监管要求,以及在市场监管工作中总结的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事件的产品、品种、领域、环节或行为等风险点。比如,食品生产领域风险提示清单主要列出原辅材料、重点产品、重点区域、规模以上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问题企业等7大项内容。基层监管人员按照风险提示清单,结合工作,查找自己管控范围内的风险点,避免盲目去找,或者找不准、找不全。

通过自上而下的提示清单和自下而上的排查汇总,内蒙古全区12盟市共梳理出市场安全监管风险点8415个。

找到风险点后,按照“见人见企”的原则,从基层乡镇所到旗县局、盟市局,直至自治区局,由下而上逐级明确责任,匹配了相应责任处室、责任人、分管领导、监管职责,并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清单式防控措施,形成完整的风险点责任链管控体系。

二是建立“滚动式”督导检查机制。各盟市风险点责任链都建立起来后,自治区局组织业务骨干、退休专业人员及相关专家,组成12个检查组对应12个盟市,每两月为一轮,每轮实地监督检查时间为一周,重点督导检查风险点、企业主体安全责任和市场监管系统监管责任“一点两责”的落实情况,层层传导压力、压茬推进问题整改。

“滚动式”检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查了之的问题。这项工作自2019年5月启动以来,共完成七轮,检查企业5031家,发现问题10850项,立案230件,把相当一部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压实了属地市场监管部门责任,压实了企业主体责任,也持续改进内部管理、落实了主体责任。

三是实践中深化,创建智慧监管风控系统。智慧风控系统的“五定防伪技术”功能越来越丰富,目前入驻系统的市场主体运用一部手机就能开展自查。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监察局局长张廉正认为,这一系统有五个优势:企业主体责任不再是“未知数”,且自查效果实时可见;监管责任不再是“数字游戏”,监管人员去没去、查没查,系统实时可见;培训工作日常化,企业端、监管端查什么、怎么查,系统自动生成,配有语音提示,日复一日,企业对风险点烂熟于心;考核基层工作定量化,各盟市的监管情况实现了精准统计考核,干好干坏清清楚楚;业务融合,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四大领域”一网通管,落实了“优化、协同、高效”的改革目标。

白清元表示,市场监管的思路创新必须用信息化“赋能”,才能取得更大的监管效能。面对复杂的业态,除“五定”防伪拍照外,内蒙古智慧监管风控系统还将利用物联网、传感器进行综合研判,自动传输异常信息,发布监管警示;将来随着技术不断完善,对复杂业态的监管会越来越精细,不断优化的系统将拥有更加强大的功能,发挥风险管控更为强大的“千里眼”“顺风耳”作用。(记者 贾立君 刘懿德)

原标题:盯紧“灰犀牛” 预防“黑天鹅”——内蒙古自治区数字赋能市场监管调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