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印发实施,明确建设“五区五高”、实施“八项工程”的目标任务;省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新一轮合作会商机制,确定5个方面16大项合作事宜,共建现代产业体系自主可控知识产权强省;全国首部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省级地方性法规——《江苏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正式出台……2021年,随着一件件知识产权大事的落地,江苏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基石愈发牢固。2月11日,记者从2022年全省知识产权局系统工作会议上获悉,2021年,江苏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二,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推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行稳致远?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支苏平表示:“2022年是全面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强省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细化攻坚‘五区五高’的关键之年。要落细落实,积微成著,切实把美好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
更高质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3.99件到15.6件
2021年,南京江宁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万件,超过拉高线。其中,高价值专利培育功不可没。以该区智能电网产业为例,这里集聚了300多家相关企业,已创建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6家,形成高价值专利组合3项,新增授权发明专利931件,有效发明专利3958件,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在我省,像江宁这样以高价值专利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并不在少数。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纳入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苏州、连云港、盐城、宿迁等地纷纷出台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升级工程深入实施,全省13个设区市均设立市级项目,省市县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累计达413家……“坚持质量优先,我省知识产权主要指标量质齐升再上新台阶。”支苏平介绍说,2021年度,我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49.67%,高于全国水平16.72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1.17件,连续6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99件,是全国水平的1.87倍。
2022年,要达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6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5.6件。会上,新的预期发展目标已经定下,“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再度提升,江苏知识产权追求质量的决心愈发坚定。“各地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不偏向,齐心协力提高创造质量。” 支苏平表示,为此,2022年,我省将进一步系统构建高质量发展导向政策体系,推动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纳入各级高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大力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升级工程,继续围绕省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支持新建15个左右省示范中心,遴选14个左右通过验收省示范中心升级运行;发布《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规范》地方标准,形成省市县联动推进、分层培育的工作格局等。
更深运用:重点工程助力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加强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增强创新驱动效能”是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十四五”新任务之一。2021年,我省知识产权发展坚持价值导向,突出综合运用,助力产业自主可控塑造新优势。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31”产业强链行动,我省已首批促成紫金山实验室等10个创新载体与国家专利审协江苏中心开展“产才对接”,指导新建集成电路等产业知识产权联盟5家、累计17家。南京、常州、镇江等专利导航全面融入地方产业发展。新增知识产权贯标企业7399家,实施战略推进计划企业50家,企业专利授权量占总量的比重达85.28%,万企有效注册商标企业数1014.38家。
在2022年我省知识产权重点工作中,“以塑造产业竞争优势为目标,切实增强转化运用效益”赫然在目。围绕助力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和专项计划即将展开。其中包括实施专利导航工程,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启动首批省级优势示范企业入库遴选,力争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贯标”全覆盖;启动实施商标品牌培育工程,探索建设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开展产业商标品牌价值评价;推进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稳妥推进知识产权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探索引入“开放许可机制”等。
更严保护:“1+13+N”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再优化
支苏平表示,2022年,我省将更大力度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工程,新支持1个设区市、2个县(市、区)、2个园区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创建,全力以赴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我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也实现了率先突破。中国(江苏)、中国(无锡)、中国(泰州)保护中心获批建设,全省保护中心累计8家,数量居全国第一,维权援助机构达163家,在全国率先提出的“1+13+N”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初步形成。服务重点备案企业近万家,提供咨询服务10672次,受理维权援助申请761件,调解知识产权纠纷1398件。
2022年,江苏将进一步优化“1+13+N”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载体建设工程,出台全省保护机构建设规范,探索开展产业预警分析、海外维权、委托执法等业务,并支持20家单位开展“正版正货”示范建设,大力推进实体市场保护贯标工作。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为核心,打造“全链条、多门类、一站式”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载体等。(杜颖梅 洪姝翌 张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