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王珞)4月28日晚间,正泰电器(601877)发布2022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9.74亿元,同比增长17.78%。在低压电器领域,正泰电器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抢抓双碳新机遇,打造智能制造新优势,新品开发与技术创新齐头并进,持续夯实主赛道竞争优势。
低压电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细分来看,低压电器行业下游应用主要集中于建筑、电网、工业项目、工业OEM等,其中,建筑市场存量替换需求大,而电网等领域受益于新能源接入等方面,也有着较为确定的增长趋势。
(资料图)
《2022年中国低压电器市场白皮书》中指出,到2025年,中国低压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1240亿元。需求稳步提升,相关企业将得到广阔的行业市场空间。
国货品牌迎来黄金时代
在过去的两年间,低压电器行业受到材料价格波动、国际贸易环境、下游行业需求等因素影响,各大厂商增速、毛利率普遍承压,在此背景下,2022年,正泰低压电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行业前列,也是低压电器市场销售规模达百亿以上的两家企业之一,体现了正泰品牌在市场覆盖率、质量可靠性等方面显著优势。
年报显示,正泰电器研发聚焦电力物联、新型电力负荷管理、数据中心等重点行业,打造了行业领先的系统解决方案及系列产品,并与电网企业、华为、海康威视(002415)等重点行业头部客户形成了常态化、互驻式技术合作机制,不断加速头部客户产品定制化、国产化开发进度。
多年来,正泰一直致力于推动低压电器高端化、国产化发展,已先后推出多个自主研发产品系列,销量性能均领先行业。以正泰电器发布的新锐N5全新系列产品为例,该产品为行业市场专门量身打造,实现电力技术自主可控,彰显了企业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全流程数智化的制造实力和端到端的强大交付能力。
正泰新锐系列产品进一步巩固了国内低压电器制造核心技术以及产业链稳定性与安全性,降低了国内低压产业面临的“卡脖子”风险。该公司副总裁刘淼曾表示,中国民族品牌企业正在加速崛起,中国低压电器产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
数智化趋势下的新变革
随着工业4.0概念的推进,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成为包括低压电器在内多个行业转型升级的热门话题。
目前,业内多家企业都对智能制造保持关注、积极布局,不断提升产品交付能力、盈利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如《2022年中国低压电器市场白皮书》举例提出,正泰低压电器智能制造工厂入选国家级“2021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旗下诺雅克电气智能在线检测项目入选“2021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等。
除了智能制造,正泰电器始终高度重视研发能力建设,以技术与产品双核驱动打造科技支撑能力,以客户为中心重构产品线,推动技术、市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电力物联、新能源、5G&通信等专业市场及大型行业头部客户技术和产品突破,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线优化整合,形成渠道市场拳头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占有率。
以新锐N5全新系列产品为例,该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应用了先进的结构、动力学、热、电磁和公差仿真分析技术,快速找到最优设计方案,有效减少试验验证次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设计质量。
未来,在“数字正泰”总体架构下,正泰电器将围绕产品性能提升、新材料研究应用、智能制造等开展提质、增效、降本项目,打造高柔性、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短交期、绿色、自动化、数智化的制造系统。
“双碳”目标带来智能配电新需求
“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提出,持续推动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市场发展,国内清洁能源消费需求加速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清清洁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5.3%,占全国总发电量比例为30.26%;市场清洁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4.51%。随着风电、光伏、储能等新能源接入比例增加,“双高”“双随机”等难题,对电气产品的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定制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正泰电器立足市场需求,聚焦源网荷储、新能源等细分市场,实施“铁三角+技术营销+渠道行业协同”拓展策略,推动双碳目标下新型业务产品规划,实现核心关键领域与行业新兴技术工艺的双向突破,与科士达(002518)、阳光电源(300274)、上能电气(300827)等行业头部客户实现合作,有效地拓展了市场空间。
针对客户多场景需求,正泰推出的具有光伏、储能等多种分布式能源的智能配电系统解决方案,除了保障传统的用电安全外,更能通过PC端、手机端的软件实现配用电安全智能监测、能源管理、碳追溯与认证管理等,让客户切实感受“光储充放”与智能配用电系统充分融合的解决方案带来的价值。
在应用方面,公司通过能源物联网技术对乐清物联网传感产业园采用全程能效模式建设,从规划、产品、施工、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项目长期的安全,高效,优质运行。
在“双碳”目标、互联网数字化等发展趋势下,低压电器势必会迎来新的变革。正泰电器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向未来,正泰电器将继续致力于建立绿色安全的工厂,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