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到1963年,来自上海、安徽、江苏的三千多名孤儿先后被送到内蒙古抚养,在国家特殊时期,草原母亲把这些孤儿捧在手心里,用博大的胸怀给了这些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这既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也是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8月23日,“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采访团来到赤峰市巴林右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心馆,感受“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历史佳话中草原人民深沉淳朴的大爱,中华一家亲的民族精神内核。

“60多年前,‘草原母亲’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在巴林右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中心馆,同为“国家的孩子”的李国良、赵海琴夫妇为我们讲述了他们的难忘经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媒体正在采访“国家的孩子”。

上世纪60年代初,有25名来自南方的孤儿被送到千里之外的巴林右旗,当地并不富裕的牧民主动把他们接到家里,视如己出,养育成人。李国良、赵海琴分别被一家蒙古族牧民和一家汉族家庭收养,但相同的是即使当时生活条件困难,养父母都会把最有营养的牛奶和肉食给他们吃,把最好的衣服给他们穿,用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把他们抚育成人。

参加工作后,两人在旗粮米加工厂认识了,听说对方也是“国家的孩子”,满心觉得亲切而温暖,最终结为夫妇,组成家庭。1996年,因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旗粮米加工厂转制,所有职工下岗,李国良积极支持改革,主动下岗,并在国家优惠政策扶持下,先后创办了挂面厂、榨油厂,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夫妇俩说,我们因民族大爱来到了内蒙古巴林右旗大草原,草原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抚育我们成长,又因为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使我们一个在牧区蒙古族牧民家长大、一个在汉族干部职工家成长的“国家的孩子”结为夫妻。正因为有了国家的民族团结、繁荣发展,才有了我们小家的心手相依、幸福美满。

现在,夫妇俩的孩子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也已经建立了各自的家庭。李国良、赵海琴夫妇深情地说,我们的一切离不开党的恩情、国家的栽培,离不开中华民族团结的大爱,离不开这片北方的热土和草原人民。我们会把这段故事讲给孩子、讲给孙子,告诉后辈这段历史绝对不能忘记,民族团结的故事绝对不能忘记。

监制:李中锋

文字:许敬

摄影:王晓博

剪辑:王丽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