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可以让一个人从婴儿到学生,可以让一个公司从创业到上市,可以让一个村庄从贫穷到振兴……而在乌海市,7年时间,则让饱受风沙侵蚀的2200亩荒漠化土地变成了绿意奔涌的林地。
如何让城边“绿海洋”,守住水土万物生,乌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乌海市2013年启动建设乌海市十七公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园,投资1513万元进行植被恢复,统一规划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科学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2019年建成并通过竣工验收。”初夏时节,乌海市水务局三级调研员刘明生向漫步于示范园的记者介绍。
(资料图)
据了解,近20万株树木在占地2200亩的示范园中茁壮生长。记者看到,红柳、丁香等30余种灌木被分区域种植,犹如昂首挺立的士兵,守护一方水土;杨树、樟子松等乔木枝叶茂盛,不时有鸟儿在枝丫间飞来飞去,让人觉得是误入了童话世界。
此情此景让人难以把这里与寸草难觅的过去联系起来。
乌海市三面环沙,特殊的环境条件,赋予了乌海防沙治沙的特殊使命。“乌海市十七公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园所在的区域东侧为骆驼山矿区,西侧为国家级四合木自然保护区,受本地气候条件的影响,这里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是乌海市水土流失和土地石化、沙化最严重、最需要治理的地区之一。”刘明生说。
荒滩到“绿海”的转变并非易事。示范园建设之初,只有蓄水池和灌溉泵站作为基础。从道路勘探、修路、整地、拉电,到配套布设绿化灌溉管网,分区域试种适合当地生长的植被,这条处于骆驼山矿区与甘德尔 山生态景区之间的狭长防护林带就在一步步的开拓与试验中逐渐成型。
过往历历在目,置身“绿海”,刘明生言语里无不透露着骄傲:“示范园的建成不仅有力推进了乌海市荒漠化治理工作,也充分发挥了修复植被优化选育示范作用。示范园通过‘地形地貌整治+植被恢复’模式,采取种植乔木、灌木,植草及封育保护等措施,有效减轻了区域的水土流失,经多年养护、监测、评估,选育的草树种均能适宜本地生长。”
目前,项目区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15%提高到80%以上,使已失衡的生态系统重新趋于平衡,有效控制了该区域水土流失。项目在骆驼山矿区与四合木自然保护区之间形成的生态防护林缓冲带,不仅改善了矿区周边生态环境,也为保护植物中的“活化石”四合木构筑起了一道生态安全屏障。
作为示范性项目,示范园还发挥着新增水土流失治理效果的监测示范作用。示范园中实施了水土保持信息化监测项目,在园内建成自然坡面径流观测场、风蚀监测观测场、水土保持监测实验室,开展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流失状况及其防治效果等方面的动态监测,为乌海市生态建设、强化水土流失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人们总说,在乌海种树,三分种七分养。示范园建成后,养护工作自然成了这里的重中之重。“一般我们开春就会开始剪枝,到3月底完成第一遍浇水,清明前后我们会开始上第一次农药。这几天,养护的主要工作是浇水和施肥。”乌海市水土保持工作站工作人员徐云山日日在园区中巡视,皮肤晒得黝黑,说起养护工作如数家珍,而聊起这里的改变更是止不住地欢喜,“我从这儿种下第一棵杨树的时候就来了,那时候没路、没电,最不缺的就是风沙。现在在这里工作再也不会觉得煎熬,这漫山遍野的绿看也看不够,还有刺猬、野兔、野鸡搬来和我做邻居!”
示范园在推广生态节水灌溉模式方面也发挥着示范作用。“在乌海这种干旱少雨的地方,要养好这片林子,一年里干得最多的就是浇水。”徐云山说,“园区内乔木、灌木采用滴灌,草本植物采用喷灌,通过滴灌与喷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灌溉,减少用水损耗,从而降低用水强度,形成合理的生态绿化用水灌溉制度,进一步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支撑。近年来,乌海市相继实施石大门沟小流域坝系工程保持工程、十七公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海勃湾卡布其、王元地、千里山水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截至2022年底,乌海市共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9.33平方公里。2022年9月,乌海市水土保持工作站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
身处黄河臂弯,乌海这座年轻的城市用自己的方式,承载住了大自然给予这里的“炙热的爱”。
为保绿色永存,更多守住水土的绿色实践还将在这里不断上演。
(记者 庞俊峰 郝飚 柴思源 王坤 伊得力 马骏驰 乌海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超)